從幼時的喪父之痛,一直到青年時期的失國喪家,輾轉流離,這讓顏之推感覺自己生無所依。痛定思痛,他寫了《觀我生賦》,傾訴自己的苦難經曆及屈仕北朝、有國難奔的痛苦心情:
備茶苦而蓼辛,鳥焚林而铩翮,魚奪水而暴鱗,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到了北周,在580年又在周靜帝宇文闡的提拔下成為了禦史上士。然而,波折一個接一個,僅僅才一年時間,丞相楊堅又取北周自代,建立了隋王朝。
顏之推由於滿腹才華,頗得重視,隋文帝楊堅並沒有想將他斬草除根,當時的太子楊廣甚至將顏之推召為學士,對他十分尊重。自此,顏之推波折的遭遇終於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點。
也許是坎坷的際遇令顏之推痛心,也許是一次又一次看到江山易主的經曆使他對權貴不再熱衷,在顏之推的思想中,少欲知足、謙虛自損的處世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顏之推看到,在南梁全盛時期,王公貴族子弟大都沒有學識和本領,看上去像神仙一樣。可是一遇到考試選拔人才,就要雇人代替,一參加公卿宴會,就要請人代寫詩篇。
當遇到社會動亂,那些平日裏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們由於體嫩力弱,往往隻能坐著等死。即使幸存下來,但經過改朝換代,掌權授官的人已不再是自己過去的親戚或同夥時,便什麼門路也找不到了。
顏之推深知,像自己這樣毫無依靠,不斷被新的君主所起用的人,卻因為有學識和技藝而隨處都可以安居。作為一名望族之後,劫後餘生的顏之推深深感到,在這朝不保夕的動亂年代,如何設法使名門望族能夠趨利避害和繼續綿延,正是他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顏之推下定決心要給後代一些訓示和指導,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寫出了一部書,並取名叫《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全麵,重點在於詳盡的教育理論。在教育方麵,顏之推的理論和方法主要體現在3個方麵。
一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基本教育思想。顏之推生於儒學世家之中,自小就對《禮記》等儒家著作具有興趣。因此,在儒家思想教育中獲益匪淺的顏之推尤其重視依照儒家的道德規範來培養人才。
除此之外,顏之推還強調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幼年教育對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強調個人立誌發憤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二是經世致用的士大夫思想。作為一個名門望族的後代,顏之推對當時士大夫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滿腹經綸而幾次免於滅門之災的顏之推,對當時普遍渾渾噩噩度日、遊手好閑的士大夫們十分不滿。
顏之推批判了當時的士大夫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毫無自身修養、敗壞世風的三大弊端,還深刻而準確地提出了人才培養的6條目標,從“德”與“藝”兩方麵著手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如首先要勤奮讀書,其次要學以致用,再次是主張士大夫應向下層人們學習,不能輕視勞動生產,具備“德藝周厚”的水準,士大夫才能立身行正。
從幼時的喪父之痛,一直到青年時期的失國喪家,輾轉流離,這讓顏之推感覺自己生無所依。痛定思痛,他寫了《觀我生賦》,傾訴自己的苦難經曆及屈仕北朝、有國難奔的痛苦心情:
備茶苦而蓼辛,鳥焚林而铩翮,魚奪水而暴鱗,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到了北周,在580年又在周靜帝宇文闡的提拔下成為了禦史上士。然而,波折一個接一個,僅僅才一年時間,丞相楊堅又取北周自代,建立了隋王朝。
顏之推由於滿腹才華,頗得重視,隋文帝楊堅並沒有想將他斬草除根,當時的太子楊廣甚至將顏之推召為學士,對他十分尊重。自此,顏之推波折的遭遇終於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點。
也許是坎坷的際遇令顏之推痛心,也許是一次又一次看到江山易主的經曆使他對權貴不再熱衷,在顏之推的思想中,少欲知足、謙虛自損的處世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顏之推看到,在南梁全盛時期,王公貴族子弟大都沒有學識和本領,看上去像神仙一樣。可是一遇到考試選拔人才,就要雇人代替,一參加公卿宴會,就要請人代寫詩篇。
當遇到社會動亂,那些平日裏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們由於體嫩力弱,往往隻能坐著等死。即使幸存下來,但經過改朝換代,掌權授官的人已不再是自己過去的親戚或同夥時,便什麼門路也找不到了。
顏之推深知,像自己這樣毫無依靠,不斷被新的君主所起用的人,卻因為有學識和技藝而隨處都可以安居。作為一名望族之後,劫後餘生的顏之推深深感到,在這朝不保夕的動亂年代,如何設法使名門望族能夠趨利避害和繼續綿延,正是他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