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中提到的《二十四孝》事跡不止這一個,“親所好力為具”講的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以鹿乳奉親的事情。
郯子是春秋時期人,十分孝順。當時,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在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郯子的裝扮,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從此,郯子的賢名不脛而走。人們慕名而來,紛紛拜郯子為師,學知識,學做人。有的人為了求學的方便,幹脆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就連孔子也曾經來此住過一段時間,接受郯子的教誨。
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鄉由鄉村變成了城鎮,又由城鎮變成了邦國,就稱作郯國。當地的人們都一致推舉郯子做了郯國的第一任國君。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講的則是晉代人王祥為了繼母而臥冰求鯉的典故。
晉代的王祥在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寵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地凍,河麵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已經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麵的冰以後再捕魚。
這時,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裏麵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於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後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諧起來。
《弟子規》中說的“親有過,諫使更,恰吾色,柔吾聲”,指的也是《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是“蘆衣順母”這個典故。
周代時候有個孝子叫閔損,字子騫。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手拿鞭子拍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父親才知道閔子騫是穿著蘆花的衣服。
回家後,父親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閔子騫的父親十分驚訝,終於明白是妻子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這時,閔子騫跪下來哀求父親,說:“母親在家,隻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裏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
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七十二賢人之一的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讚閔子騫說:“你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裏麵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弟子規》的總敘中有7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6項屬於德育修養,後1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彙集了我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首先教育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
學好《弟子規》,對於“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經常廣泛運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
《弟子規》對後世影響頗大,可以使後人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