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行為規範的《弟子規》(1 / 2)

由於董遇的名聲越來越大,不久之後,有人來向董遇求學,但董遇卻不教。他對那個人說:“你先去把書讀上百遍再說吧。讀上那麼多次之後,書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來求學的人麵露難色抱怨說:“可是我沒有時間讀那麼多次書啊。”

董遇反問他說:“你利用‘三餘’的時間不就行了嗎?”

那個人又問“三餘”指的是什麼,董遇回答說:“三餘指的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那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求學之道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規》裏麵也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作用,認為古今以來孩子大都貪玩,昀重要的是要能在父母的合理監督下認真求學不鬆懈。因為世上本沒有天生的聖人,而是一點一滴的堅持和改變造就了人們的生命軌跡。

《弟子規》引述了我國古代婦女學古籍《列女傳》中記載的孟母斷杼教子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李毓秀強調母親教子的重要意義。

《弟子規》中的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指的是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古籍《二十四孝》中的首位孝子黃香的事跡。

黃香家住雲夢縣城北,他9歲時,母親不幸去世,家裏非常貧寒,他對母親十分懷念。安葬母親後,黃香在母親墳前蓋了個草廬。黃香白天幫父親勞作,夜晚在墓廬裏一邊守墓,一邊挑燈夜讀,這一守就是3年。

不僅如此,黃香對父親格外孝敬。夏日炎炎,他為父親搖扇驅蚊解暑,直到父親入睡,方才回墓廬學習;嚴寒冬日,黃香總是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捂熱後,再請父親入睡,唯恐父親受涼。

《弟子規》中提到的《二十四孝》事跡不止這一個,“親所好力為具”講的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以鹿乳奉親的事情。

郯子是春秋時期人,十分孝順。當時,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在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郯子的裝扮,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從此,郯子的賢名不脛而走。人們慕名而來,紛紛拜郯子為師,學知識,學做人。有的人為了求學的方便,幹脆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就連孔子也曾經來此住過一段時間,接受郯子的教誨。

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鄉由鄉村變成了城鎮,又由城鎮變成了邦國,就稱作郯國。當地的人們都一致推舉郯子做了郯國的第一任國君。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講的則是晉代人王祥為了繼母而臥冰求鯉的典故。

晉代的王祥在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寵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由於董遇的名聲越來越大,不久之後,有人來向董遇求學,但董遇卻不教。他對那個人說:“你先去把書讀上百遍再說吧。讀上那麼多次之後,書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來求學的人麵露難色抱怨說:“可是我沒有時間讀那麼多次書啊。”

董遇反問他說:“你利用‘三餘’的時間不就行了嗎?”

那個人又問“三餘”指的是什麼,董遇回答說:“三餘指的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那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求學之道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規》裏麵也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作用,認為古今以來孩子大都貪玩,昀重要的是要能在父母的合理監督下認真求學不鬆懈。因為世上本沒有天生的聖人,而是一點一滴的堅持和改變造就了人們的生命軌跡。

《弟子規》引述了我國古代婦女學古籍《列女傳》中記載的孟母斷杼教子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李毓秀強調母親教子的重要意義。

《弟子規》中的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指的是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古籍《二十四孝》中的首位孝子黃香的事跡。

黃香家住雲夢縣城北,他9歲時,母親不幸去世,家裏非常貧寒,他對母親十分懷念。安葬母親後,黃香在母親墳前蓋了個草廬。黃香白天幫父親勞作,夜晚在墓廬裏一邊守墓,一邊挑燈夜讀,這一守就是3年。

不僅如此,黃香對父親格外孝敬。夏日炎炎,他為父親搖扇驅蚊解暑,直到父親入睡,方才回墓廬學習;嚴寒冬日,黃香總是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捂熱後,再請父親入睡,唯恐父親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