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最早的隋史專著—隋書(1 / 2)

魏征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唐太宗李世民讓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

魏征在每次上朝進諫時,雖然每次都把唐太宗激怒,但是他自己始終卻是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唐太宗也為之折服。

魏征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他曾先後陳諫200多次,他勸誡唐太宗要以曆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采納。人們評價魏征時說:

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

魏征正是以這樣的無私和大義,才贏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賞。由於魏征剛正不阿的態度和自身的才華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唐太宗親曆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曆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

魏征這部史書撰寫完成後,取名叫《隋書》。《隋書》共85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紀傳,另一部分為史誌。《隋書》在筆法上也更簡潔、嚴整一些。在曆史記載上,紀傳中保存了不少有用的材料。

《隋書》主要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它的紀傳在編次上注重以類相從的方法,體例比較嚴整,比以前的史書都要嚴密而穩妥。

《隋書》繼承了《漢書》十誌的傳統,它記述典章製度的範圍,實際上包括了已有史誌的各個方麵,較全麵地展現了封建社會的政權結構、統治規模和學術文化的麵貌。

《隋書》的史誌部分,多達30卷,包括儀禮、音樂、律曆、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10誌。這10誌不僅敘述了隋朝的典章製度,而且概括了梁、陳、北齊、北周的政治、經濟情況,有的甚至追溯到漢魏。

《隋書》寫得都很有章法,每誌都有緒論,概述曆史源流和本誌要旨,然後按5個朝代分段記述史實,給人以清晰、嚴整的印象。其中的《儀禮誌》記載封建禮製方麵的內容,貫徹著維護等級製度的宗旨;《音樂誌》除記錄祭天地、祀鬼神的樂章外,還記載當時雜技的各種表演和域外音樂的內流,是有價值的藝術史料。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書》是現存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隋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書貫穿了以史為鑒的思想。另一個可取之處,是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製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製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典章製度方麵的史料極少。

魏征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唐太宗李世民讓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

魏征在每次上朝進諫時,雖然每次都把唐太宗激怒,但是他自己始終卻是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唐太宗也為之折服。

魏征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他曾先後陳諫200多次,他勸誡唐太宗要以曆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采納。人們評價魏征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