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首部編年通史—資治通鑒(2 / 2)

司馬光不畏懼自己的生死,而是為國家社稷著想,可見他的賢能遠勝他人。

宋神宗即皇位後,提拔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司馬光極力辭謝。宋神宗說:“古代的君子,有的有學問而沒有文采,有的有文采而沒有學問,隻有董仲舒、揚雄二者兼而有之。你有學問有文采,為什麼要推辭呢?況且你能夠取得進士高第,為什麼呢?”終沒有獲準辭謝。

司馬光上疏論修心的要旨有3條:仁義,明智,武略;治國的要旨有3條:善於用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司馬光的這些主張很完備。他事奉3朝,都是以這6句話呈獻,平生曆學所得,全部都在這裏。

後來,司馬光擔任翰林兼侍讀學士。他常常擔心由於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部閱覽,於是寫了《通誌》8卷呈獻宋英宗。宋英宗很高興,命令在秘閣設置機構,續修這部書。到這時,宋神宗給此書命名為《資治通鑒》,並親自給此書寫了序,讓司馬光每天進讀。

在寫這部書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司馬光在洛陽的時候,著手寫《資治通鑒》,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貪睡。頭枕在這樣一塊圓木頭上,進入夢鄉後,身子隻要稍微一動,“警枕”就會滾動,將自己驚醒。驚醒後的司馬光立即起床,繼續握筆寫書。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一部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300萬字,耗時19年完成。記載的曆史由周威烈王時的公元前403年開始,一直到五代時期的後周世宗顯德年間的959年征淮南為止,計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其時間跨度達1362年。

在這部書裏,司馬光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曆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執政管理。《資治通鑒》另有《考異》、《目錄》各30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所記曆史有限,全書按朝代分為16紀,包括《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漢紀》4卷和《後周紀》5卷。

《資治通鑒》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