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後,他把《資治通鑒》294卷的內容,時間跨度1362年的編年史改編為239個以事件標目的專題,全書縮減為42卷。因各專題記一事之本末,故將這種史書體裁稱為“紀事本末”。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創造《通鑒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對後世影響極大。
《通鑒紀事本末》按年代順序編錄,每事自立標題。概括了《通鑒》的全部史事,篇幅卻不及原書的一半,因此它又有簡明概括、便於普及曆史知識的顯著優點。《通鑒紀事本末》不僅以“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的記述效果,向人們展示全史的輪廓,而且以類似章回小說的專題敘事,讓人感受到曆史的生動性。
《通鑒紀事本末》同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司馬光的編年體《資治通鑒》,同為史學上的三大巨作,列為曆史上的三大體裁, 袁樞與司馬遷、司馬光並駕齊驅,對中國曆史的書寫有極大的幫助。
《通鑒紀事本末》的史學價值在於創立了“以事為綱”的紀事本末體裁。在史書中,時間、人物、事件本來同為曆史記載的要素,其中集時、地、人為一體的“事”,更是令人矚目。
在紀事本末之前已流行多年的編年、紀傳二體,因受自身體裁的局限,未能很好承擔敘事責任。紀事本末體史書彌補了這一缺陷,以事件為中心,按時間的先後集中史料加以敘述,使人們便於了解每一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通鑒紀事本末》的問世,豐富、完善了古代史書體裁,從此紀事本末與編年、紀傳一起,形成我國古代史體的三大支柱,對後世影響極大。
昀後,他把《資治通鑒》294卷的內容,時間跨度1362年的編年史改編為239個以事件標目的專題,全書縮減為42卷。因各專題記一事之本末,故將這種史書體裁稱為“紀事本末”。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創造《通鑒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對後世影響極大。
《通鑒紀事本末》按年代順序編錄,每事自立標題。概括了《通鑒》的全部史事,篇幅卻不及原書的一半,因此它又有簡明概括、便於普及曆史知識的顯著優點。《通鑒紀事本末》不僅以“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的記述效果,向人們展示全史的輪廓,而且以類似章回小說的專題敘事,讓人感受到曆史的生動性。
《通鑒紀事本末》同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司馬光的編年體《資治通鑒》,同為史學上的三大巨作,列為曆史上的三大體裁, 袁樞與司馬遷、司馬光並駕齊驅,對中國曆史的書寫有極大的幫助。
《通鑒紀事本末》的史學價值在於創立了“以事為綱”的紀事本末體裁。在史書中,時間、人物、事件本來同為曆史記載的要素,其中集時、地、人為一體的“事”,更是令人矚目。
在紀事本末之前已流行多年的編年、紀傳二體,因受自身體裁的局限,未能很好承擔敘事責任。紀事本末體史書彌補了這一缺陷,以事件為中心,按時間的先後集中史料加以敘述,使人們便於了解每一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通鑒紀事本末》的問世,豐富、完善了古代史書體裁,從此紀事本末與編年、紀傳一起,形成我國古代史體的三大支柱,對後世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