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紀事史書—明史紀事本末(1 / 1)

第三節 紀事史書—明史紀事本末

清順治時期,有一個聰穎過人的少年叫穀應泰,他從小就博聞強記,而且勤學好學,在縣學念書,學業上進步很快。

穀應泰20歲時取得了舉人出身。在7年後的1647年,他參加了由順治皇帝主持的殿試,取得了進士登第。在此之後,他先後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後任提督浙東浙西地方的學政僉事。他在浙江提學上任時,考選公正。

兩浙提學的衙門設在杭州。唐宋以來,隨著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杭州日益繁華,西湖成為名不虛傳的旅遊勝地,也是騷人墨客出沒的場所。

穀應泰有意效法白居易、蘇軾,縱情山水。他在湖山的頂上建有一所類似書院式的文化別墅,收藏大量圖書,在別墅的門上,親自題匾:“穀霖蒼著書處。” 他在擔任浙江提學時期,選拔了不少人才,輸送朝廷,官居要職,因此獲得了來自朝廷的支持。

同時,穀應泰在杭州潛心學術研究,又獲得浙江一帶文人學士的輿論讚賞。因此,他留下來的文化別墅,被視為重要名宦古跡。《明史紀事本末》是穀應泰在浙江從事學政之餘,仿照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撰寫的。

《明史紀事本末》80卷,每卷為1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年間的1352年、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時期的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為止。

在《明史紀事本末》中,穀應泰記述了重要的曆史事件的始末。該書選錄了80個曆史事件或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論。

《明史紀事本末》雖然沒有全麵記錄明代的重要曆史事件,甚至對明代各項政治經濟製度、鄭和下西洋擴大我國和南洋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等,都付諸闕如。但由於該書出於清代官修《明史》以前80餘年,根據作者的社會關係、地位、財力和才能所能得到的條件,他廣泛采集私家野史,綜合多種明代資料,所記明成祖設立“三衛”、進軍漠北,及沿海倭患、議複河套等事,都遠較《明史》為詳。

尤其是關於農民起義的專題,竟有15篇之多,約占全書五分之一。對於宦官閹黨的專橫,也有詳細的敘述。所有這些,為我們研究明代社會問題和對外關係等,提供了不少可貴的參考資料。

《明史紀事本末》的優點,是它能在明代近300年千頭萬緒的史事中,提綱挈領地選取80個專題,記載明代重大史事,包括了政治、軍事及典章製度的基本內容,涉及漕運、河工、礦監、稅使等與國計民生攸關的問題。

《明史紀事本末》詳於政治,略於經濟和典章製度,且選錄的曆史事件也不夠全麵,但因成書較早,又綜合多種明代史料編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