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虐待的童年(1 / 2)

這種類似於“酷刑” 的治療方式, 給拜倫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可是他以天生好勝的性情, 一直忍耐著這種痛苦。

他的拉丁語家庭教師羅傑斯看到這種情形, 便說:“很痛吧? 給我看看, 行嗎?”

他回答說:“不。先生請不要擔心! 我絕不做出怕痛的樣子。”

少年拜倫的這顆勇敢的心, 使羅傑斯非常感動。他忍受著母親的喜怒無常, 忍受著乳母的殘忍暴虐, 現在又忍受著庸醫的苦痛折磨。人類的虛偽麵孔在拜倫早熟的頭腦中, 留下了越來越深的痕跡。

在這種偽善的環境中, 他學會了懷疑一切, 他也學會了忍受命運的折磨。

早熟的他認為: 忍受虛偽、卑劣、殘酷、貧窮的唯一途徑, 便是對這一切采取嘲笑、鄙夷和蔑視的態度。後來表現在他的詩篇《別波》《唐璜》裏麵的收放自如的諷刺和幽默, 正是悲慘的少年境遇所造成的。

但是, 上天並不是隻給人類以悲慘的苦果。在冰天雪地的世界屋脊上, 也會有盛開的雪蓮花。這時候, 拜倫第一次會見了表姐瑪格麗特·帕克。

此時的他, 苦惱於整個燃燒起來的愛戀的情火中。他在筆記上寫道:

她美麗、柔和得像是彩虹做成的一樣。像往常那般,我的情感以激烈的力量壓迫我自己, 睡不著, 吃不下, 連休息也不能夠了。

戀情不是因為瑪格麗特·帕克的美貌而產生的。對瑪格麗特的熱愛, 像冰雪中的一片紅梅, 投給他暗淡的少年生活以一線光明。

正在這個時候, 迷信的母親還在聽女巫的占卜:

你有一個跛腳的孩子。他結兩次婚。第二個太太是外國人。你的兒子一生有兩個危險時期: 一次是27 歲前後,再一次是37 歲前後。

拜倫在隔壁靜聽著, 他一生也不曾忘掉這個預言, 以至於他後來在36 歲病入膏肓的時候, 都因為這個預言而想要放棄治療。

韓生律師覺得拜倫必須接受比較係統的教育, 因此建議他母親送他去倫敦。韓生說, 那裏或許有醫生能治療拜倫的腳。韓生幫拜倫的母親向國王請願, 爭取到拜倫到達威區一所小學校就讀的一切教育費用, 並請拜倫的親戚卡力索伯爵擔任監護人。

1799 年7 月12 日, 拜倫隨著韓生先生到了卡力索伯爵家。

拜倫進了達威區的學校以後, 因為拉丁文的訓練不夠, 再加上不專心學習, 所以名次一直落在別的學生之後。

韓生先生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於是便勸說卡力索伯爵讓拜倫到哈倫的公立學校去念書。韓生先生明知以拜倫的程度, 上公立學校的確有些吃力, 可他卻說:“這小孩子還有點聰明, 總是可以造就的!”

因為韓生看出拜倫的智商在同齡的孩子裏是罕見的高, 艱難的生活促進了智商的發展。畢竟一個生活在幸福環境的孩子是不需要思考那麼多問題的, 他們隻需要直接從父母手裏“拿來” 各種真理。

這種類似於“酷刑” 的治療方式, 給拜倫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可是他以天生好勝的性情, 一直忍耐著這種痛苦。

他的拉丁語家庭教師羅傑斯看到這種情形, 便說:“很痛吧? 給我看看, 行嗎?”

他回答說:“不。先生請不要擔心! 我絕不做出怕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