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詞”中的“相合”指絲竹相和或人聲相和的演唱方式,其辭多為漢代街陌歌謠,較為全麵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和歌詞”內容豐富,其中有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如《平陵東》、《婦病行》、《東門行》、《孤兒行》等。
除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主題外,“相和歌詞”中還滿懷深情和同情地寫出了人們樂觀善良的美好品質,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情感的真摯追求。代表作品有《隴西行》、《白頭吟》、《飲馬長城窟行》、《陌上桑》等。
此外,“相和歌詞”還展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樸素思考,如《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充滿惜時發奮之情。
《蒿裏》中的“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將人生短暫的感歎傾訴無遺。
“雜曲歌詞”是各類曲子的集合,其歌詞內容或抒懷,或遊樂,或憂愁,或離別,或征戰,內容既有文人所作,也有民間歌謠。代表作品有《十五從軍征》、《古歌》、《孔雀東南飛》等。其中《孔雀東南飛》典型體現了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漢代樂府民歌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階段。漢代樂府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以敘事為主,“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擴大了我國詩歌的敘事領域。由於民歌作者對下層生活有著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將之訴之於詩歌時,能夠選取典型事件來概括,並將代表了本階層的思想感情融化其中。漢代樂府民歌大部分是敘事詩[4],其藝術成就又體現為高超的敘事技巧。這種技巧不僅是籠統的敘事與抒情相結合,而且在具體手法上表現為第一人稱的敘事多取生活片斷或典型場景,便於集中抒發強烈的感情。第三人稱的敘述則於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中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敘事詩,一種詩歌體裁,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敘事詩兼有抒情詩和小說的特點,情節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濃厚的詩意,又有簡練的敘事,還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麵。
漢代樂府民歌還善於使用多變的句式和自然的語言。漢代樂府民歌形式自由靈活,或四言,或五言,或雜言,句式上從一二以至十言不等,這些多樣的句式有助於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容,表現出勞動人民無窮的創造力。
漢代樂府民歌來自民間,因此其語言樸素自然、生動活潑,既充滿著真情率性,又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如《孤兒行》、《婦病行》、《上山采蘼蕪》等語言率性而發,絕無文飾,更為重要的是“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
漢代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直接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精神,而且有所發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形式上除直接孕育了東漢文人五言詩外,對後世五、七言、雜言詩體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它的敘事技巧和語言特色對後世詩歌也有著較深的滋潤作用。
閱讀鏈接
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將由漢代至唐代的樂府詩依音樂和時代分為12類:郊廟歌詞、燕射歌詞、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詞、清商曲辭、舞曲歌詞、琴曲歌詞、雜曲歌詞、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郊廟歌詞用於祭祀天地;燕射歌詞用於朝會宴饗;鼓吹曲辭用於朝會道路;橫吹曲辭用於軍旅;相和歌詞是各地采集入樂的民歌;清商曲辭是江南、荊楚民歌;舞曲歌詞用於配舞樂;琴曲歌詞用於合琴曲;雜曲歌詞沒配樂或分不清樂調的歌詞;近代曲辭是指隋唐時期的雜曲;雜歌謠辭指的是徒歌謠諺;新樂府辭指的是唐代人所作的不入樂的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