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晉楚爭霸產生最早兵書(1 / 2)

大意是說:“軍事行動要適可而止”、“要知難而退”、“有德的國家不可抗拒”。這裏的“德”指的是政治,政治上處於優勢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軍誌》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是當時軍事家的戰略思維,是難能可貴的。

《軍誌》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意思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誌。”這句話是在講述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國為再次爭奪中原霸權,在“郊”這塊地方展開了一次主力決戰。

周定王十年,即公元前597年,這年的六月份,楚莊王與令尹孫叔敖率大軍攻服鄭國。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領晉軍前去援救鄭國,到了河水時,荀林父聽到消息稱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

荀林父覺得再去援救鄭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於是他下令晉軍停止前進,準備返回晉地。楚莊王認為晉軍這個舉動是十分不明智的,屬於號令不遵,他馬上命令楚將孫叔敖率楚軍北上消滅這支晉軍。

兩軍見麵後,孫叔敖假裝和晉軍求和,等麻痹了晉軍後,孫叔敖指揮楚軍先發製人,向晉軍猛衝過去。來勢凶猛的楚軍迫近時,晉主將荀林父驚惶失措,來不及預防,晉軍全線潰退,最後,部分晉軍渡河逃遁。楚軍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類似討論用兵之道的內容,《軍誌》中有很多,如:“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意思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誌;後發製人,要等待敵人士氣的衰竭。” 再看:

止則為營,行則為陣。”意思是說:軍隊在夜晚停止行進時要紮營,行進時要隨時能轉換為戰陣。再看:“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大意是:戰場上雖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但是統兵的將領卻要把紊亂無序的部隊,部署得井井有條,混沌相連,看不出疏漏和空隙,布列得圓滿而無疏缺。

後來宋代的類書《太平禦覽?兵部四?將帥》引《軍誌》一段話: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要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群心結,攻敵疾則詐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以外窺內則禍不製,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也。

這段話將戰爭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三要”即保密、團結、速戰速決等重大問題,論述得清晰透徹,言簡而意賅。

“將謀欲密”指的是統兵將帥要有極強的保密觀念,在製訂作戰計劃,進行軍事部署時要嚴格保密,不可泄露軍機。

做到這一點,就能將內奸和外來間諜的耳目閉塞。如果將帥的謀劃泄露,則軍隊就會失去戰鬥力。倘若一方的間諜窺探了另一方的內情,就不可避免造成禍患。如果敵人用財物的賄賂成功,就會有內奸彙集,作戰就會必然失敗。

大意是說:“軍事行動要適可而止”、“要知難而退”、“有德的國家不可抗拒”。這裏的“德”指的是政治,政治上處於優勢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軍誌》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是當時軍事家的戰略思維,是難能可貴的。

《軍誌》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意思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誌。”這句話是在講述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國為再次爭奪中原霸權,在“郊”這塊地方展開了一次主力決戰。

周定王十年,即公元前597年,這年的六月份,楚莊王與令尹孫叔敖率大軍攻服鄭國。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領晉軍前去援救鄭國,到了河水時,荀林父聽到消息稱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

荀林父覺得再去援救鄭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於是他下令晉軍停止前進,準備返回晉地。楚莊王認為晉軍這個舉動是十分不明智的,屬於號令不遵,他馬上命令楚將孫叔敖率楚軍北上消滅這支晉軍。

兩軍見麵後,孫叔敖假裝和晉軍求和,等麻痹了晉軍後,孫叔敖指揮楚軍先發製人,向晉軍猛衝過去。來勢凶猛的楚軍迫近時,晉主將荀林父驚惶失措,來不及預防,晉軍全線潰退,最後,部分晉軍渡河逃遁。楚軍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類似討論用兵之道的內容,《軍誌》中有很多,如:“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意思是說:“先發製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誌;後發製人,要等待敵人士氣的衰竭。” 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