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則為營,行則為陣。”意思是說:軍隊在夜晚停止行進時要紮營,行進時要隨時能轉換為戰陣。再看:“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大意是:戰場上雖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但是統兵的將領卻要把紊亂無序的部隊,部署得井井有條,混沌相連,看不出疏漏和空隙,布列得圓滿而無疏缺。
後來宋代的類書《太平禦覽?兵部四?將帥》引《軍誌》一段話: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要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群心結,攻敵疾則詐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以外窺內則禍不製,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也。
這段話將戰爭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三要”即保密、團結、速戰速決等重大問題,論述得清晰透徹,言簡而意賅。
“將謀欲密”指的是統兵將帥要有極強的保密觀念,在製訂作戰計劃,進行軍事部署時要嚴格保密,不可泄露軍機。
做到這一點,就能將內奸和外來間諜的耳目閉塞。如果將帥的謀劃泄露,則軍隊就會失去戰鬥力。倘若一方的間諜窺探了另一方的內情,就不可避免造成禍患。如果敵人用財物的賄賂成功,就會有內奸彙集,作戰就會必然失敗。
“士眾欲一”指的是統兵將帥要采取各種舉措,使部隊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敵,這樣就能令行禁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攻敵要疾”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部隊作戰時,軍令要威嚴如山,行動要疾雷不及掩耳,這樣就能使敵人主帥的奸計詭詐來不及實施,敵軍的作戰行動無法展開,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軍誌》的這些精辟理論,影響深遠,多數都被後世的統兵將帥所吸納,如公元621年,唐將李靖就以“攻敵欲疾”之策降服了蕭銑。
《軍政》中也有這樣的精辟之論,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大意是說:“見到條件可以就進攻敵人,知道條件困難就退卻。”又說:“敵人強大就避開他。”
所謂“見可而進”,指的是統兵將領在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後,能夠得出我優敵劣或我強敵弱的結論,就可以果斷地做出對敵發起進攻的決定,借以奪取戰爭的勝利。
“知難而退”和“強而避之”,是同一個含義的不同說法,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後,得出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或敵優我劣的結論,就要明智地做出“知難而退”、“強而避之”的決定。
《軍誌》和《軍政》已脫出對戰爭和軍事活動的簡單記述,是對戰爭和其他軍事活動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爭和軍事活動中的某些規律,反映了對戰爭與軍事其他諸方麵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已具有兵學研究的特點,並被《孫子兵法》等兵書及其他典籍所征引。
《軍誌》和《軍政》的某些內容在《左傳》、《孫子兵法》以及《太平禦覽》、杜佑的《通典》等書中都有記載,這些記載證明了《軍誌》和《軍政》的存在及其價值所在。它們為春秋戰國時期兵書著述,即軍事文化的第一次發展高潮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滴
晉楚爭霸,晉文公下來晉軍“退避三舍”是有原因的。晉文公在沒有成為晉國國君前,名叫重耳,是晉獻公的一個兒子。晉獻公欲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將原來的太子申生給殺了。重耳逃難到了楚國。
楚成王以國君之禮迎接重耳,待他如上賓。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那我一定努力跟貴國交好,讓咱們兩國的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但是萬一兩國發生了戰爭,那麼在兩軍相遇的時候,為了報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古時候行軍,每三十裏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讓九十裏的意思。日後,晉楚兩國發生了戰爭,晉文公踐行了自己的諾言,退讓楚軍“三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