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大意說:耳朵要善於聽,眼睛要善於看,用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目看,則無不明;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隻有對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無不驗,言無不聽。
第十三篇大意是:遊說要靠巧辭,要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話就要采用什麼辦法和說辭。不要簡單直言,要研究講話的對象,講究講話的技巧。
讀完這十三篇,鬼穀子不禁拍案叫絕。他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想著想著,不覺一陣陣的心酸,不知過了多久,鬼穀子又鑽進被窩睡去。
第二天太陽升起挺高之後,鬼穀子才忽然醒來。他又把《金書》打開來看,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鬼穀子又苦思冥想起來,不覺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穀子又發現金書閃著金光,字跡依稀可見。
鬼穀子越發感到奇怪了,仔細查看之後,才明白,原來月光從天窗射進來照在《金書》上,金書屬陰性,見日則不顯,在月光,燈光下才顯其縷縷金文。
怎麼換了文章,昨天讀的本是縱橫之言,如今怎麼成了兵法?鬼穀子把竹簡細細翻一遍,還是兵法,他一口氣讀將下去,書還是分為13篇。
第一篇大意說:縱橫捭闔乃萬物之先,是治世安民的前提,一統天下,用兵不是良策,應盡量避免戰爭。不通過戰爭而使人屈服才是昀高明的。
第二篇大意是說:軍機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製勝之謀。掌握敵情要快、要全,暴露給敵人的要少、要慢,陰謀與陽謀,方略與圓略,要交替運用,不可固守一端。同時謀略也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給人以可乘之機。
第三篇大意說:君臣上下之事,有親有疏,有遠有近,君臣之間遠遠聽到聲音就思念,那是因為計謀相同,等待他來決策大事。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要重用,將帥就要出仕,建功立業。
第四篇大意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然的。聖明君主見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設法去彌補。
第五篇大意說:凡要決定遠近征伐,就要權衡力量優劣。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財力、外交、環境、上下關係,那些有隱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實力去威懾。
第六篇大意說:各國之間或聯合,或對抗,要成就大業,需有全麵計謀。要正確確立聯合誰,打擊誰,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較雙方長短遠近,然後才能可進、可退、可縱、可橫,將兵法運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說:要策劃國家大事,就必須會揣測他國的想法,揣測是計謀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說:主持練兵,使軍隊能打勝仗而士兵又沒畏懼感,使軍隊常在不動兵器、不花費錢物的情況下就能取得勝利,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謀略,而謀略是否成功,關鍵又在於周密。
第十二篇大意說:耳朵要善於聽,眼睛要善於看,用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目看,則無不明;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隻有對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無不驗,言無不聽。
第十三篇大意是:遊說要靠巧辭,要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話就要采用什麼辦法和說辭。不要簡單直言,要研究講話的對象,講究講話的技巧。
讀完這十三篇,鬼穀子不禁拍案叫絕。他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想著想著,不覺一陣陣的心酸,不知過了多久,鬼穀子又鑽進被窩睡去。
第二天太陽升起挺高之後,鬼穀子才忽然醒來。他又把《金書》打開來看,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鬼穀子又苦思冥想起來,不覺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穀子又發現金書閃著金光,字跡依稀可見。
鬼穀子越發感到奇怪了,仔細查看之後,才明白,原來月光從天窗射進來照在《金書》上,金書屬陰性,見日則不顯,在月光,燈光下才顯其縷縷金文。
怎麼換了文章,昨天讀的本是縱橫之言,如今怎麼成了兵法?鬼穀子把竹簡細細翻一遍,還是兵法,他一口氣讀將下去,書還是分為13篇。
第一篇大意說:縱橫捭闔乃萬物之先,是治世安民的前提,一統天下,用兵不是良策,應盡量避免戰爭。不通過戰爭而使人屈服才是昀高明的。
第二篇大意是說:軍機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製勝之謀。掌握敵情要快、要全,暴露給敵人的要少、要慢,陰謀與陽謀,方略與圓略,要交替運用,不可固守一端。同時謀略也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給人以可乘之機。
第三篇大意說:君臣上下之事,有親有疏,有遠有近,君臣之間遠遠聽到聲音就思念,那是因為計謀相同,等待他來決策大事。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要重用,將帥就要出仕,建功立業。
第四篇大意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然的。聖明君主見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設法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