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大意說:凡要決定遠近征伐,就要權衡力量優劣。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財力、外交、環境、上下關係,那些有隱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實力去威懾。
第六篇大意說:各國之間或聯合,或對抗,要成就大業,需有全麵計謀。要正確確立聯合誰,打擊誰,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較雙方長短遠近,然後才能可進、可退、可縱、可橫,將兵法運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說:要策劃國家大事,就必須會揣測他國的想法,揣測是計謀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說:主持練兵,使軍隊能打勝仗而士兵又沒畏懼感,使軍隊常在不動兵器、不花費錢物的情況下就能取得勝利,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謀略,而謀略是否成功,關鍵又在於周密。
第九篇大意說:善於爭霸天下的人,必須權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國的土地人口、財富、地形、謀略、團結、外交、天時、人才、民心等國事,然後才能做出重大決策。
第十篇大意說:凡兵謀都有一定規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說:凡是要作出決斷,都是因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分析來決斷的。而軍中大事,各方麵頭緒十分複雜,難於決斷時,可以用占筮的方法決斷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說:在用兵將之時要賞罰嚴明,用賞昀重要的是公正。賞罰嚴明才能無往不勝。
第十三篇大意說:舉事欲成乃人之常情,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麵,而寧用愚人所擅長之處,隻有這樣才不會窮困。
鬼穀子反反複複地讀《金書》,日夜揣摩《金書》所含的義理,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日,昀後他根據《金書》的內容,再根據自己的參悟體會,寫出了《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兩書。
《鬼穀子》共有14篇,分上中下3卷:上卷以權謀策略為主,包括捭闔、反應、內楗、抵巇4篇;中卷以言辯遊說為重點,包括飛鉗、忤合、揣篇、摩篇、謀篇、決篇、符言、轉丸、胠亂10篇,其中轉丸、胠亂後失傳;下卷以修身養性、內心修煉為核心,包括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3篇。
《鬼穀子》立論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代表了戰國遊說之士的理論、策略和手段,是縱橫捭闔術的經驗總結,其中涉及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
《鬼穀子》講述了作為弱者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智謀和口才如何進行遊說,進而控製作為強者的、握有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君主。其精髓與《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有相同的含義。
《鬼穀子》靈活運用古老的陰陽學說,解釋並駕馭戰國時代激烈的社會矛盾,製訂出一整套了解社會並幹預社會的計謀權術,構建了縱橫遊說之術的係統理論。
縱橫遊說之說培養了蘇秦、張儀等傑出的遊說之士,這些傑出的遊說之士在舞台上演出了“合縱”、“連橫”的一幕幕風雲變幻的戲劇性場麵。這部奇書非常看重謀略,但更看重人。有了奇謀並不等於成功,因為奇謀需要有人去實施。有的人會用謀,而有的人卻不會用謀。會用謀者圓滿成功,不會用謀者不免失敗,甚至會丟掉生命。
《鬼穀子》一書充滿了功利主義思想,它認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自認為昀合理的手段都可以運用。
《鬼穀子》一書可以說是謀略的集大成者,自誕生以來,影響深遠,秦漢以來凡涉足縱橫、計謀家者,在進行相關活動時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無不帶有《鬼穀子》的痕跡,打有鬼穀子的烙印。
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於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受世人重視,並享譽海內外。
知識點滴
相傳,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真仙又稱真人,隻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福地。他本想度他的四個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成仙,但是無奈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四人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隻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相傳鬼穀子神通廣大,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之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