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決勝千裏的《孫臏兵法》(2 / 2)

孫臏忍辱負重,借齊國使者的幫助瞞過龐涓等人的耳目,逃回齊國。齊威王同孫臏討論兵法,見孫臏兵法嫻熟,見解高深,便任命孫臏為齊國軍師。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領8萬魏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請齊國救援。齊威王以大將軍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兵8萬前往救趙。孫臏向田忌建議:魏軍長期圍攻趙國,主力消耗在外,魏都大梁沒有精銳部隊,如果出兵大梁,趙國之危可解。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出兵大梁,龐涓聞報,指揮魏軍回救大梁。在主力先期到達桂陵時,遭到了齊軍的截擊而大敗。

公元前343年,魏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這次,齊威王又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援救韓國。魏惠王派太子申為上將,龐涓為將軍,率兵10萬迎擊齊軍。

孫臏利用魏軍輕視齊軍和龐涓急切求勝的心理,故意避戰示弱,逐日減少飯灶,示假隱真,引龐涓率兵進入道狹地險的馬陵道,而事先,孫臏帶領齊軍已經做好伏擊。

龐涓中計,齊軍萬箭齊發,魏軍死傷無數,龐涓見大勢已去,羞憤難堪,拔劍自刎。齊軍乘勝猛攻,全殲了魏軍。

馬陵道大捷後,齊國名聲大振,田忌功高蓋主,受到了齊威王的猜忌,他解除了田忌大將軍的職務。田忌率領少數親信,越過齊國邊境,逃難到了楚國。跟隨田忌多年,與之關係密切的孫臏也從此悄然隱退。

隱退後的孫臏對官場失去了興趣,從此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對兵學的研究上,他靜下心來著述兵書,把自己對兵學的思考總結一下,又將早年所學的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融入進去,昀終完成了著作《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共16篇,它繼承了《孫子兵法》等書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上都提出了若幹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

它強調了戰爭的重要性,明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否則就會“削地而危社稷”。它用曆史經驗說明,用戰爭解決問題。這是符合當時七雄並立,全國漸趨統一的客觀要求的。

在軍隊建設上,它認為首要的問題是“富國”,隻有“富國”才是“強兵”之急。關於強兵,它重視訓練、法製和將帥條件。提出“兵之勝在於篡(選)卒,其勇在於製”,即士兵要嚴格挑選,嚴格訓練,有良好的組織編製,做到賞罰嚴明。

強調將帥不但要具備德、信、忠、敬等品質,還要善於掌握“破強敵,取猛將”的用兵之道。軍事訓練和戰爭中要重視人的作用,認為“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在作戰指導上,強調要“知道”,所謂“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

孫臏還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陣作戰的理論,“用陣三分,每陣有鋒,每鋒有後,皆待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

這就是說,用八陣作戰,可以把兵力分為主力、先鋒、後續部隊三支。作戰時隻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敵,而以其他三分之二作為機動兵力蓄勁待敵。如果敵人弱而亂,就用精銳的部隊擊潰它;如果敵人強而嚴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誘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後,再行進攻。

強調創造有利的作戰態勢,未戰之前要“事備而後動”,意思是準備好了再打。既戰之後要靈活用兵;己強敵弱時要“讚師”,就是要示弱以誘敵出戰;敵強己弱時要“讓威”,即先退一步,後發製人;勢均力敵時要調動、分散敵人,然後集中兵力,“並卒而擊之”等等。

《孫臏兵法》具有獨特的價值,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對《孫子兵法》和《吳子》都有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二者前後相繼,相映成輝。人們將其提出的一些兵學範疇作為重要命題加以探討,並以其提出的用兵原則指導戰爭實踐。

另一方麵,軍事理論家和統兵將領從其“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的戰爭實踐中學到無窮的智慧,這種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成為我國軍事史上的典範。

知識點滴

孫臏受到齊威王的重用與齊國大將軍田忌有很大的關係。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勸說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是個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非常賞識孫臏,並且待如上賓。

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隻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已經比了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