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揭暄潛心著《兵經百言》(1 / 2)

《兵經百言》提倡先發製人。它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並將先發製人的運用藝術分成四種境界:調動軍隊應能挫敗敵人的計謀為“先聲”;每每比敵人先占必爭之地者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預先設下的計謀取勝為“先機”;不用爭戰應能製止戰爭,戰事未發應能取勝為“先天”。

它強調:

先為最,先天之用尤為最,能用先者,能運全經矣。

大意是:先天昀為重要,誰掌握了先發製人的訣竅,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可見“先”是揭暄重點強調和提倡的。“致人而不致於人”、““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先發製人”都有著內在聯係,都體現了在戰爭中積極進取的強烈競爭意識。

《兵經百言》提倡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力主靈活用兵。認為“事變幻於不定,亦幻於有定,以常行者而變之,複以常變者而變之,變乃無窮。”

揭暄在書中用“生”、“變”、“轉”、“活”、“左”等字條,從各個方麵闡發了變與常的辯證關係,如“累”字條強調敵變我變的權變思想。

《兵經百言》在軍事哲學方麵具有明顯的進步傾向,它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解釋古代天文術數,認為“星浮四遊,原無實應。”風雨雲霧是一種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的產生與社會活動沒有必然聯係,但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現象為社會活動服務。

在此基礎上,它反對觀天意,而主張觀天象而用兵,並總結了惡劣氣候往往是進攻一方喜歡利用的時機。

它對術數完全持否定態度。所謂術數是指以種種方術,通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來推測人、軍隊和國家的氣數和命運。它認為戰爭勝負與術數無關,是人決定“氣數”,而非“氣數”決定人。指出:“兵貴用謀,何可言數……數係人為,天著何處。”

強調戰爭時,我用計,敵亦用計,我變敵亦變,隻有考慮到這一點,才能高敵一籌,昀後戰而勝之。

揭暄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主張以變製變,活用兵法,認為“動而能靜,靜而能動,乃得兵法之善。”陰陽、主客、強弱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於隨機應變,而靈活用兵。

《兵經百言》的軍事理論和兵學成就已經超過了前人,該書理論明確,表述深入淺出,篇中百字,可謂字字珠璣。百字內容相互貫通,互為表裏,互相對應,互相補充,先看後看,都能給人以啟迪,其中的哲理警句,也耐人尋味。

知識點滴

揭暄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都頗有研究,他為精察辨明宇宙的奧秘,博覽群籍,日夜觀察天象,精心考據,於康熙二十八年,即1684年,著成《璿璣遺述》10卷。

《璿璣遺述》是揭暄耗費了五十年精力而寫就的一部天文力作,書中不僅闡述了他在天文學方麵的驚人創見,還體現了淵博的數學知識。自轉是天體的重要運動形式。伽利略於17世紀初通過對太陽黑子的觀察,推測出太陽有自轉存在。揭暄經過深入研究,獨立地提出了天體自轉思想。揭暄的自轉學說在我國天文學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著名天文學家方以智也稱他為“出千古下,集千古智”,“其論出於大西諸儒之上”的千古奇人。

《兵經百言》提倡先發製人。它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並將先發製人的運用藝術分成四種境界:調動軍隊應能挫敗敵人的計謀為“先聲”;每每比敵人先占必爭之地者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預先設下的計謀取勝為“先機”;不用爭戰應能製止戰爭,戰事未發應能取勝為“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