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史政治的實施,使宋王朝文化自初始之時就彌漫著濃鬱的書卷氣息,呈現出一種博大精深的人文氣息,以致文教風流,浸潤兩宋。朱長文秉承著文人士大夫著書立說、彰顯雅趣的傳統,撰寫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琴史專著《琴史》。
《琴史》共6卷,前5卷為曆代琴家的述評,從先秦到北宋計156人,末卷為專題評論。作者將曆代散見的有關材料首次作出彙集 和整理,按一定體例編輯成書,並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除《琴史》外,朱長文還有《樂圃文集》100卷,以及《琴台誌》、《墨池閱古》等音樂類專著。
到了明代,琴樂類專著主要有嚴澄1614年的虞山派傳譜《鬆弦館琴譜》,初版收22支曲,再版陸續增至29支曲。書中有編者所撰《琴川譜彙序》,批判了當時在琴曲中濫填文詞的風氣。本書為《四庫全書》所收的明代唯一琴譜,在琴界有較大影響。
清代時,1677年休寧人程雄選定《鬆風閣琴譜》,收11支曲,均注明來源。其中包括韓石耕等人的傳譜。另附《抒懷操》1卷,收37支曲。後人評價說:
譜中所增諸法,多出雄之新意,指法亦較他譜增倍。醉漁諸曲更欲曼衍聲調,以博趣於弦軫之外,可謂心知其意者。
“琴棋書畫”是古人注重精神生活的四大雅事,因此,棋類和與書畫相關的墨、硯、印,也成為日常評議的話題,這方麵的文章、專著非常豐富。
古今之戲,流傳昀為久遠者,莫如圍棋,一般遊戲都是為了熱鬧,而圍棋則是“取其寂靜”,這是對心智的考驗與磨煉。
圍棋相傳起源於堯,到了春秋戰國時便已有史料記載圍棋活動了,一些關於圍棋的簡單理論也時有出現,“舉棋不定”的典故便出自於《左傳》之中。秦漢以後,隨著圍棋被重視的程度的加強,圍棋論述也漸漸多了起來,但始終沒有形成係統。
宋代對圍棋的喜愛,之於前朝曆代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開國皇帝宋太祖、宋太宗直到宋徽宗,都對圍棋情有獨鍾。“上若好之,下必甚焉”,在他們的積極倡導之下,宋代圍棋活動極為普遍,老嫗山翁、販夫走卒皆可對弈,並湧現出了以一代棋壇宗師劉仲甫、李逸民為代表的大批傑出國手,宋代也成為第一個圍棋聖朝。
宋代是我國圍棋走向成熟、係統的開端,也是我國古代圍棋的第一次高峰,後經過千年的發展演化,圍棋戰術逐漸成熟和提高,對戰理論也趨於係統和完善。
宋代的印刷出版技術也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這一切都呼喚著我國圍棋史上一部經典著作的誕生。宋代李逸民編寫的《忘憂清樂集》正是集圍棋千年發展大成的第一部傳世經典。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史政治的實施,使宋王朝文化自初始之時就彌漫著濃鬱的書卷氣息,呈現出一種博大精深的人文氣息,以致文教風流,浸潤兩宋。朱長文秉承著文人士大夫著書立說、彰顯雅趣的傳統,撰寫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琴史專著《琴史》。
《琴史》共6卷,前5卷為曆代琴家的述評,從先秦到北宋計156人,末卷為專題評論。作者將曆代散見的有關材料首次作出彙集 和整理,按一定體例編輯成書,並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除《琴史》外,朱長文還有《樂圃文集》100卷,以及《琴台誌》、《墨池閱古》等音樂類專著。
到了明代,琴樂類專著主要有嚴澄1614年的虞山派傳譜《鬆弦館琴譜》,初版收22支曲,再版陸續增至29支曲。書中有編者所撰《琴川譜彙序》,批判了當時在琴曲中濫填文詞的風氣。本書為《四庫全書》所收的明代唯一琴譜,在琴界有較大影響。
清代時,1677年休寧人程雄選定《鬆風閣琴譜》,收11支曲,均注明來源。其中包括韓石耕等人的傳譜。另附《抒懷操》1卷,收37支曲。後人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