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高雅怡情的琴棋墨硯印專著(2 / 3)

譜中所增諸法,多出雄之新意,指法亦較他譜增倍。醉漁諸曲更欲曼衍聲調,以博趣於弦軫之外,可謂心知其意者。

“琴棋書畫”是古人注重精神生活的四大雅事,因此,棋類和與書畫相關的墨、硯、印,也成為日常評議的話題,這方麵的文章、專著非常豐富。

古今之戲,流傳昀為久遠者,莫如圍棋,一般遊戲都是為了熱鬧,而圍棋則是“取其寂靜”,這是對心智的考驗與磨煉。

圍棋相傳起源於堯,到了春秋戰國時便已有史料記載圍棋活動了,一些關於圍棋的簡單理論也時有出現,“舉棋不定”的典故便出自於《左傳》之中。秦漢以後,隨著圍棋被重視的程度的加強,圍棋論述也漸漸多了起來,但始終沒有形成係統。

宋代對圍棋的喜愛,之於前朝曆代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開國皇帝宋太祖、宋太宗直到宋徽宗,都對圍棋情有獨鍾。“上若好之,下必甚焉”,在他們的積極倡導之下,宋代圍棋活動極為普遍,老嫗山翁、販夫走卒皆可對弈,並湧現出了以一代棋壇宗師劉仲甫、李逸民為代表的大批傑出國手,宋代也成為第一個圍棋聖朝。

宋代是我國圍棋走向成熟、係統的開端,也是我國古代圍棋的第一次高峰,後經過千年的發展演化,圍棋戰術逐漸成熟和提高,對戰理論也趨於係統和完善。

宋代的印刷出版技術也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這一切都呼喚著我國圍棋史上一部經典著作的誕生。宋代李逸民編寫的《忘憂清樂集》正是集圍棋千年發展大成的第一部傳世經典。

李逸民是宋代棋壇一代宗師,曾被欽點為翰林院棋待詔。“棋待詔”這一職務始於唐玄宗,宋代沿襲唐製。李逸民便是用他的《忘憂清樂集》記錄了宋代的棋弈盛況。

宋代還出現了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經》,作者為北宋棋手、圍棋理論家張擬。

《棋經》又名《棋經十三篇》,全書涉及規格等級、品德作用、術語、戰略戰術等,理論較為全麵,還記載了一些善博弈者的名字,書中常引經傳中的句子,來說明博弈之道由來已久,並用經典語作為每片的結尾:

雖小戲,亦歸之於正,且隱藏絕大智慧。

宋代著名棋手還有山東濟陽人劉仲甫,字甫之。他是宋哲宗、宋徽宗時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國手,居開封時為翰林院棋待詔,擅名20餘年,人稱其技藝較唐代王積薪高“兩道”。他曾於1094年與名手楊中和、王玨、孫先會於彭城市樓聯棋,是我國昀早的聯棋棋譜“成都府四仙子圖”。

劉仲甫著有《忘憂集》、《棋勢》、《棋訣》、《造微》、《精理》諸集,述其弈棋之技巧與心得,但隻有《棋訣》存留後世。

《棋訣》包括布置、侵淩、用戰、取舍四大部分,這是技巧部分,劉仲甫在昀後言明弈棋之心得:

棋者意同於用兵,故敘此四篇,粗合孫吳之法。古人所謂“怯敵則運計乘虛,沉謀默戰於方寸之間,解難排紛於頃刻之際。動靜迭居,莫測奇正。不以猶豫而害成功,不以小利而妨遠略”。此非淺見

聞者能議其仿佛耳。

李逸民的《忘憂清樂集》收集了圍棋理論著作3篇:張擬的《棋經十三篇》、劉仲甫的《棋訣》以及張靖的《論棋訣要雜說》,這些圍棋理論著述,無不是我國圍棋史上昀早刊載的珍貴資料。

《忘憂清樂集》書名出自宋徽宗詩“忘憂清樂在枰棋”。甄選前代及本朝名家弈譜50餘圖局。其中記載的“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麵”、“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等圖局,為昀早的棋局,這對考察我國古代圍棋脈絡具有極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

在墨、硯、印方麵的專著,也自宋代文風極盛時開始產生。如《文房四譜》即為宋代蘇易簡撰,該書共5卷,分為《筆譜》、《紙譜》、《墨譜》、《硯譜》,涉及筆、硯、紙、墨產生的根源、製造的工藝、流傳的故事以及詩詞賦文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