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以古問證的鼎彝古幣類專著(1 / 2)

王俅的《嘯堂集古錄》成書約後於《宣和博古圖》,2卷,著錄商、周、秦、漢以來的青銅器及印、鏡銘文345器。上為銘文摹本,下附釋文。銘文間有刪節脫漏,尤以鏡鑒為甚。還收錄了《滕公墓銘》之類偽器,但摹刻較精,有研究價值。

明代宣德年間,禮部尚書呂震等奉敕編次《宣德鼎彝譜》8卷,初僅供進呈皇帝,不曾頒行於世,嘉靖年間流出宮禁,版本較多。該書前有華蓋殿大學士楊榮序,亦題奉敕恭撰。

《宣德鼎彝譜》卷1、卷2載所奉敕論及禮部進圖式、工部議物料諸疏。卷3載工部請給物料疏及禮工二部議、南北郊至武學武成殿鼎彝名目。卷4載太廟至內府宮殿鼎彝名目。卷5載敕賜兩京衙門至天下名山勝跡鼎彝名目,工部鑄冶告成及補鑄二疏,並褒獎敕一道。卷6、卷7、卷8通為詳釋鼎彝名義,凡某所某器仿古某式,皆疏其事實尺寸製度,一一具載之。

到了清代,考古之風依舊不減,乾隆皇帝十分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命將內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銅器分門別類,以便珍藏、鑒賞。

1750年,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工部尚書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編製的《博古圖》樣式,主要收錄乾隆帝平日對青銅器的品題:

以內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屬案器為圖,因圖係說,詳其方圓圍徑之製,高廣輕重之等,並鉤勒款識,各為釋文。摹繪精審,毫厘不失,則非往之圖譜所能及。

乾隆帝親自參與了《西清古鑒》的編著,和碩莊、和碩果親王擔任監理。編纂除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外,還有嵇璜、裘白修、金德英、觀保、於敏中、董邦達、王際華、錢維成等重臣,涉及吏、戶、工、兵、禮五部。“雖兼取歐陽修、董逌、黃伯思、薛尚功諸家之說,而援據經史,正誤析疑,亦非歐陽修等所能及”。

梁詩正等人曆時兩年,終於完成了《禦定西清古鑒》,全書21冊,分40卷,共收錄青銅器1529件。從內容到畫工、書法及刊製都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昀高水準。

沿用此書體例,清朝又編纂了《西清續鑒》和《寧壽鑒古》兩部書。《西清古鑒》成為文物圖譜編纂的範本。

《西清古鑒》共40卷,附《欽定錢錄》16卷,共收錄自伏羲氏至明代崇禎年間錢幣,以及外國貨幣、厭勝錢共500多種,書後附跋語一篇,署名梁詩正、蔣溥諸臣。上諭末鈐“乾”、“隆”、“靜挹山莊”3璽。《西清古鑒》不僅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寶貴的圖文庫,而且既可以賞讀,又具有實用價值,是一本了解曆史,欣賞藝術的好書。

知識點滴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曆史的一門學科,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跡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的研究。

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主要是物質的遺存,或者說是遺物與遺跡。而這些遺存應該是古代人類的活動遺留下來的。鼎彝、泉幣、碑版、壁畫、雕塑、古陶器之類古代器物上麵,多刻著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或承載著曆史故事,對考察古代生活有著重要價值。

王俅的《嘯堂集古錄》成書約後於《宣和博古圖》,2卷,著錄商、周、秦、漢以來的青銅器及印、鏡銘文345器。上為銘文摹本,下附釋文。銘文間有刪節脫漏,尤以鏡鑒為甚。還收錄了《滕公墓銘》之類偽器,但摹刻較精,有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