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異彩紛呈的花鳥蟲魚專著(3 / 3)

高似孫的《蟹略》約2萬字,共分為4卷。除“郭索傳”外為12門,每門之下分條記載,多取蟹字為條目名稱,後係以典籍語錄和詩人詩句,較之《蟹譜》,篇幅更多,分條更細,材料亦更為豐富。

高似孫的銳意搜索和繁富采摭,也使得《蟹略》有了極強的輯佚作用,且不論其對《事始》、《三國典略》等史籍部分史述的存留,單其所涉306首、句詩篇中,包括劉攽、曾幾等人逸詩26首,獨具文獻價值。

到了明代,比較著名的動物類專著如黃省曾的《養魚經》,楊慎的《異魚圖讚》。

黃省曾是明代著名學者,一生著述頗豐,內容涉及經學、史學、地理、農學等多方麵,其《養魚經》又名《種魚經》《魚經》,刊行於1573年至1618年間。全書共3篇:一之種、二之法、三之江海諸品,分別講魚秧、養魚的方法及魚的種類。書中記述了鱘、鱸、鰳、鯧等19種魚類,主要記載魚苗培育、成魚飼養及長江下遊海水魚類和淡水魚類的性狀,反映了明代後期蘇南地區的養魚技術。

此外,書中“鬻時可去大而存小”、投餌“須有定時”的記載,說明明代已有“輪捕輪放”和投飼“四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等養魚技術。

此書還昀早記載了我國的鯔魚半鹹水人工養殖活動。尤其書中還指出河豚的毒性、鑒別和解毒之法:

有大毒能殺人,無頰無鱗,與口目能開合,能作聲,是鱗中之毒品也。凡烹調也,腹之子、目之精、脊之血必盡棄之……俱不可食。凡洗宜極淨,煮宜極熱,治之不中度,不熟,則毒於人。中其毒者,水調槐花末或龍腦水,或至寶丹,或橄欖子,皆可解也。

可見,當時人們不但已了解河豚的毒性,而且在鑒別與解毒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此外,黃省曾還著有《獸經》1卷,《蠶經》1卷,與他的《稻經》、《魚經》合稱為《農圃四書》。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的《異魚圖讚》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魚類著作,寫於1544年,《異魚圖讚》為楊慎考訂博物之名著,文章淵雅。楊慎在《異魚圖讚引》中雲:

有西州畫史,錄南朝《異魚圖》將補繪之。予閱其名多舛錯,文不雅馴,乃取萬震、沈懷遠之物誌,效郭璞、張駿之讚體,或述其成製,或演以新文。其辭質而不文,明而不晦,簡而易盡,韻而易諷,句中足征,言表即見……《異魚圖讚》中的“讚”,文風古雅,在“題”中,憑借其廣博的學識,較為廣泛地征引典籍加以解釋說明,既在內容上突出異魚之獨特性,更注重廣泛地引用以資證明,不僅僅是對所記對象的形狀的說明和描摹。

清代胡世安根據楊慎的《異魚圖讚》,著有《異魚圖讚箋》、《異魚圖讚補》等。

知識點滴

古代先民在比較低下的物質條件下,卻能夠通過文字豐富、活躍精神文化生活,將情感寓於琴棋書畫、茶酒花鳥之中,以珍惜、寬容、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人生,並且憑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體驗,對現實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美醜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在這些文字形成的著作中,古人不僅描述了花種、鳥性、獸習、魚樂,而且在花香鳥語中抒發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