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道“工藝”完成的差不多後,再將摩擦過的瓷器放入茶葉加堿的水中,煮幾個個小時,這樣才可使其表麵的“賊光”去掉。最後,將瓷器擦上些渾濁粘稠的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麵會把泥土“吃”進瓷器,這樣古樸陳舊的感覺就做出來了。
郝壞聽了李墩兒的講述後,笑了笑道:“這種本辦法肯定已經被淘汰了,我不信這隻盤子會有人願意用這麼長的時間來造假。”
“嘿嘿,就跟你說的一樣,現在人可聰明多了……”李墩兒娓娓道來。
現在科學發展到今天,也為造假者提供了方便,一般少有人使牛力去造假了,其中一種就是利用化學藥藥劑來取出賊光。
藥物浸蝕後,消去了器物上的“賊光”,其方法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將瓷器浸入調haode溶液裏,或用刷子均勻塗刷器物的表麵,由下往上刷,釉層厚的地方塗刷時間可長些,薄處可相對短些,一般塗刷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水衝洗幹淨,以免時間過長,釉層表麵腐蝕得太厲害會毫無光澤。
如果仍覺得太亮,可在表麵塗點色拉油。其效果便讓人覺得溫潤如玉。
識別這類偽品的要領。應仔細觀察其表麵的顏色,因為,用這種方法浸蝕後,陶瓷表麵光澤雖然減退了。但顯得十分呆板和不自然。
如有放大鏡。識別的方法就簡單了。這種用氫氟酸處理過的瓷器,高倍放大鏡下可顯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俗稱“麻點”。
此外。將其放如沸水中一煮,便可嗅出其釋放的糞便般刺鼻的腥膻味兒。
第二種是打磨方法,作偽者有時也意識到了化學浸蝕的方法會給瓷起釉麵帶來損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類的軟布進行拋打,同樣可以使釉麵產生出柔潤的效果,但是與真品釉麵光滑細膩的手感明顯不同是,作偽處理過的瓷器釉麵觸摸時有油質感。
其常用的工具有獸皮或葫蘆果實的外殼等,用這種方法作假,因對瓷器進行反複摩擦,即使表麵打磨的很平滑,也會在胎釉上留下摩擦痕跡。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些摩擦痕跡會暴露的一清二楚。
不過,當今的造假者對其本職工作也精益求精,一般使用機器打磨,即製作一個專門用於作假的小球磨機,配以木炭和原產地的細砂,像炒栗子一樣翻滾打磨,摩擦痕跡十分均勻,不易看出,須仔細觀察。
第三一種是土浸方法,作偽者長采用瓷器泥土中浸泡的方法,使其產生與出土文物類似的效果。
具體方法是,在想做土鏽的地方塗少量502膠水,或使用乳膠等現代化學黏合劑,拍上攙雜石灰的黃泥墓土做土鏽,然後埋入地下,令其發生變化。
更有作鐵鏽者,其使用在器物的某些部位放置鐵釘、鐵皮等易鏽之物的方法,並撒置鹽及雙氧水或氫氟酸加速其氧化過程,這樣經一段時間露天堆放後,瓷麵上會生成很難消除的鐵鏽,幾乎比自然生成的還要結實,有的用鹽酸也難洗掉。
鑒定這類表麵很像出土文物的偽品,主要方法是仔細觀察其鐵鏽是否自然,顏色是否鮮豔;鑒定土鏽則較簡單,用刀具一刮,便知真偽。
墓中出土的真物,其土鏽呈粉狀往下掉,假的則整塊地往下掉,而器真者土鏽較為牢固,不易碰掉,假的則一碰即掉。
第四種是煙熏,造假者為了使所作器物給人以年代久遠的感覺,常使用煙熏火燎的作假方法,其具體操作程序,就是直接將瓷器架放在煙霧繚繞的火旁熏烤,任其煙熏火燎,以產生陳舊感。
鑒定這類作舊瓷器的要領是,仔細辨認其油膩痕跡,真者無油痕,偽者因作用於油煙的緣故,器物表麵多發黃,且有油質感。
還有第五種做色,造假者為將器物的年代做的很古樸,使用用一種類似北宋官瓷染線的工藝,其方法是,先用酸性溶液摻入少許甜蜜素塗遍器身,浸染一段時間後,再用幹布擦拭幹淨。其露胎處、開片處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給人一種瓷器經長時間使用,已有髒質滲進瓷器縫內的感覺。
如果覺得底足顏色太深,一般用洗衣粉擦洗,或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視覺上給人以誤差。
鑒別這類作假方法很簡單,直接將器物放在容器中用水衝洗幹淨即可,但過多使用高錳酸鉀的,水也會被染的發紫。有些做色較重的器物,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手指也會染成紫褐色。
小雞難聞聽李墩兒的講述後,不禁感歎道:“好家夥,居然有這麼多的現代造假方法,比起我的修複可要高明的多了。”
“還有沒有其他更高明的?”郝壞問了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