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三章 錦州李家(1 / 2)

正文 第七十三章 錦州李家

正文 第七十三章 錦州李家

錦州小淩河南女兒鄉,這片原本隻是城郊的土地這兩個月來卻是人來人往,大片穿著灰色軍服的人來來回回,彷佛比錦州城裏還熱鬧。

這裏之所以能夠出現這麼多的北洋新軍軍人,那是因為趙東雲把第三混成協的司令部設在了這裏,同時也是第三混成協主力部隊駐紮地。

錦州這地方,誰都知道它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屬於必守之地,但是從曆史上來說這錦州就沒守住過,為什麼?因為守錦州的話很容易被敵人徹底包圍,一旦被包圍的話,易守難攻這四個字就會變成插翅難飛,縱觀曆史的清軍和明軍的曆次交戰以及後世兩黨內戰時,守錦州的部隊下場都很苦逼,基本都是被全殲啊。

趙東雲雖然古代曆史家對這些戰例不算熟悉,在這個時代裏也不算什麼超級將帥能夠隨隨便便就能夠決定勝敗,然而他雖然不算什麼名將但依舊繼承了原身的大量軍事知識,同時這兩年裏他也沒放鬆,大量研讀當代的軍事理論書籍,除了大量研究德文和英文係列的軍事書籍外,甚至為了研究拿破侖的戰爭理論,他還自學了法文。

當別人隻看見趙東雲才二十多歲就成為一協統領時,卻是很少人能夠看見趙東雲幾乎每天都在讀書,趙東雲甚至在研究德國現代參謀製度時,還順手翻譯了好幾本德國的軍事著作。趙東雲在北洋體係內快速崛起,並不是依靠那些來自後世的記憶,更多的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

趙東雲來到這個世界後,是接受了原來身體的記憶,這些記憶是深深刻在趙東雲腦海裏頭的,再加上趙東雲的一些後世觀念以及這兩年所研讀的大量軍事理論,說實話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單純在軍事理論上能夠超過趙東雲的還真找不出來幾個來。

現在的趙東雲怎麼說呢,是個屬於紙上談兵的高手,說起理論來一套一套,不過具體經驗就沒有多少了,至於說身為名將的天份老實話趙東雲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反正現在趙東雲是看不出來自己有成為名將的天份。

對於這種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宇宙爆發率領七千大軍就大破十萬俄兵,但是卻可以相信他在一些理論戰術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比如在錦州的布防上,趙東雲雖然不是什麼名將,但是也一眼看出來錦州這鬼地方一個搞不好就會讓自己插翅難飛,所以從一開始他在錦州布防的重心就不是防守,而是撤退!

剛到錦州的時候他就派遣了兩千餘人的兵力駐紮鬆山,為什麼啊,就是為了保住退路啊!

除了在鬆山布置重兵掩護右翼保障退路外,另外趙東雲又是派遣騎兵深入小淩河以東進行巡邏偵查,防止可能到來的偷襲。

至於對錦州城本身的防守,說實話趙東雲並沒有多上心,他甚至放棄了在大小紫荊山這個戰略要點布置重兵的想法,同時也放棄了在錦州城外圍守城的做法,而是把兵力都收縮到了小淩河西岸,也就是女兒鄉一帶,隻是在錦州城裏部署了少量兵力而已。

這樣做的原因其實也簡單,因為如果把兵力都布置到大小紫荊山和小淩河東部的錦州城的話,那麼守固然是輕鬆了,但是俄軍要是來一個包圍穿越,那趙東雲估計就得在錦州城裏自殺殉國了。

反正七千兵力怎麼守也是守不住了,幹脆就放棄外圍陣地,甚至連錦州城也不要了,直接利用小淩河來防守,打一個河灘防守戰,把炮兵部署到錦州南郊的高地上,把步兵和機槍沿著小淩河西岸部署,俄軍如果想要正麵渡河突破的話,趙東雲有信心打掉他幾千人。

如果俄軍比他想象的還要謹慎,不惜耽誤十天半個月去繞行的話,那麼趙東雲就自認倒黴,二話不說直接帶著部隊就退往寧遠州建立第二道防線。

到時候看情況,如果俄軍兵力少,那麼趙東雲就高喊為了國家和民族和俄軍打上一仗,如果俄軍五六萬人跑過來,趙東雲頂多也就是守上幾天然後又是一路向西直奔山海關而去。

趙東雲估摸著,等自己跑到山海關的時候,這時間怎麼也過去了十天半個月了吧,北洋新軍動員速度就算再慢,那時候估計援兵也來了。

如果那個時候朝廷還在吵開不開戰,援兵遲遲不來的話,就別怪他再一次轉身逃跑把山海關扔給俄國人了。

總之來這遼東,他就不是來和俄國人拚命的,所以能不打就不打,就算真的戰爭爆發了,那也是量力而行,打得過就幹他一票,打不過直接戰略轉進,至於國土失陷之類的事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

這聽起來也許很窩囊,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的,要是給他十鎮新軍,他趙東雲二話不說直接揮軍奉天,關鍵是他有嗎?

他沒有!

他隻有一個第三混成協,手下兵隻有七千,炮不過十六門,機槍三十挺而已!

所以他在來到錦州的第一天開始,就沒想過要死守錦州,所以才會出現把第三混成協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