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訪談】(1 / 2)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您收看《焦點訪談》特別報道《紀錄片的崛起》。”

敬一丹從容的做著介紹:“在過去的半個月裏,本台在每晚的22點40分新開辟了《魅力紀錄》欄目,專門播放優秀的國產紀錄片,而首播的紀錄片,就是如今火熱全中國的《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我國著名國際大導演萬小虎親自編導,著名導演寧皓、任長箴、劉洋、程耳、陸劍青、烏爾善和胡迎迎擔任分集導演,介紹中國美食和背後人文故事的一檔大型高清紀錄片。在3月19號首播後,立刻成為了國民關注的焦點,引發了眾多的討論和讚揚。”

“是什麼樣的一種原因,能夠讓一部紀錄片,取得這樣多的話題,受到這樣多的人關注,成為時下最火熱的焦點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焦點訪談》欄目組特別做了這期《紀錄片的崛起》報道。”

敬一丹做完了開場白,畫麵跳到《舌尖上的中國》畫麵,然後就是一段旁白。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目標觀眾不單止是為喜歡美食的‘吃貨’,執行總導演寧皓表示,拍攝的時候,劇組就把觀眾群體鎖定為普通的正常人,並表示該片的目標是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

“通過展示人和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美食來看社會,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紀錄片拍攝的是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

畫麵一閃,寧皓出現在鏡頭前。

不見記者,隻見話筒:“《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率非常高,節目影響也是巨大的,你們當時做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有想過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嗎?”

寧皓似乎是在拍攝《黃金大劫案》的現場。坐在監視器後麵:“設想過。因為我們規劃的時候,投資很大。我們幾個導演,跟萬小虎商議的時候,就說了。不要過度煽情。不要隨意浮誇。不要介紹超過50元一道的菜,要介紹人和食物的關係,做食物的人的家庭變遷。觀眾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紀錄片。”

“是什麼動機。促使你們拍攝這部紀錄片?”

“萬小虎提議的,他的想法很多,他說我們拍一個美食紀錄片,嚐試一下紀錄片這個題材,然後就開始做腳本做計劃。”

“《舌尖上的中國》影響力這麼大,但是隻有七集,很多觀眾意猶未盡,會有續集嗎?”

“這個要看情況,畢竟我們這些導演,除了任長箴和胡迎迎,都是電影導演,現在我們都沒有時間了。萬小虎要在好萊塢拍《猩球崛起》,我要拍《黃金大劫案》,烏爾善要拍《畫皮》,劉洋要拍《葉問》,程耳和陸劍青,也在計劃新的電影了。”寧皓一邊回答問題,一邊還不忘趁機宣傳一下電影。

接著,又是一段旁白,介紹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國》劇組的主創人員。

主創人員介紹完,萬小虎出現了。

坐在一張老板椅子上,標誌性的三七開發型,梳的錚明瓦亮。這是在蒲公英大廈頂層,萬小虎的辦公室中接受的采訪。整個辦公室寬敞明亮,桌上擺著文房四寶和幾份文件,整個辦公室的裝飾,都是高大上檔次的。

不過,在萬小虎椅子的背後牆上,一幅字畫,格外的顯眼,而且破壞格調。

這是一幅毛筆字,用鎏金的畫框裱起來。

上麵行書四個大字“成功人士”,落款是萬小虎自己的名字。

在一個如此典雅的辦公室,出現如此拉風的一副書法,還上了如此高檔的節目,簡直吊炸天。

很多觀眾幾乎是當場就笑噴了。

而《焦點訪談》中接受采訪的萬小虎,反倒是板著臉,一本正經接受采訪。

記者依然隻見話筒不見人:“萬導,您是如何想到要拍攝《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題材?是像很多觀眾認為你的,您也是一個吃貨嗎?”

“準確的說,我不是一個吃貨,我對吃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也不挑食。之所以想做這樣一個紀錄片,更的多是想要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傳遞一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而且我其實很早之前,就想要拍紀錄片了。”

“萬導,您是一個高產的電影導演,應該說非常忙碌,為什麼還要拍紀錄片?”

“導演你是創造故事,紀錄片更像是保存曆史,它就是一麵鏡子,是一個國家不可缺少的相冊。我們國家現在在紀錄片上的投入不是很大,事實上要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軟硬兩個方麵你都要去提升,文化產業就是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我們現在大力發展電影業,這是必須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文化在別的方麵的發展,紀錄片同樣如此,如果我能盡一份力,我肯定要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