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速低一些無所謂,反正有個八節十節的航速,麵對土著也夠用了。
但是防護的話就不太夠用了……作為一款鐵肋木殼巡邏艦,這玩意在楚軍裏的定位就是無防護巡邏艦,沒有鋼鐵防護裝甲不說,而且木殼也不算太厚。
在近距離遭到大口徑滑膛炮的實心炮彈轟擊的時候,是有可能被擊穿船殼的。
更別說甲板基本露天,上層建築也沒啥裝甲防護,遭到榴彈攻擊的時候也會導致出現極大的損失。
通安級巡邏艦,這玩意在設計的時候就不是為了在短距離內和敵人的炮台進行對轟的戰艦……該艦的設計用途非常明確,日常的時候進行近海巡邏,封鎖,必要時候深入內河為陸軍提供火力支援。
這些使用場景下,交戰距離基本都會在一千米甚至幾千米以上們可不會跑到幾百米範圍內河敵人的滑膛炮對轟。
那樣純粹就是自討苦吃!
畢竟前裝滑膛炮也是能殺人的,更何況二十三年過去了,楚軍早些年使用的木托圓盤引信的榴彈也不是什麼秘密了,這些土著們就算傻了些,但是依舊能夠通過諸多渠道得到一些這些原始榴彈的樣品,然後進行仿製。
就算仿製的質量差一些,成本高一些,但是弄出來少數裝備大口徑岸防艦炮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些早期的木托木製引信榴彈,雖然楚軍早就沒用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玩意依舊可以對楚軍戰艦的露天甲板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員殺傷,乃至破壞上層建築。
同時大口徑前裝滑膛炮發射圓球形實彈鐵彈的話,也能夠威脅到鐵肋木殼船。
因此阿斯特拉罕的江防炮台對楚軍西海艦隊的威脅不小,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楚軍西海艦隊的行動。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海軍西海艦隊就會坐以待斃嗎?
肯定不會……
而大楚帝國海軍會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嗎?
更不是!
俄羅斯人可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土著國家。
實際上在過去這麼多年裏,為了應對大楚帝國海軍的強烈威脅,很多土著國家,尤其是歐洲那邊的土著國家在構築海防,江防炮台的時候都很賣力的。
正所謂有海無防,那麼在楚軍麵前就等於是設防的,楚軍想要打哪裏就打哪裏……這些土著國家也深感威脅,並為此組成了不小的努力。
所以各種各樣的炮台層出不窮,木托木製引信榴彈以及大口徑前裝滑膛炮都陸續出現並配屬。
而大楚帝國海軍呢,在攻打敵人的海防炮台的時候自然不用太費心,直接拉幾艘護衛艦、巡洋艦過去,再不濟拉幾艘戰列艦過去,直接用大口徑艦炮砸過去就完事了。
通安級巡邏艦雖然也能夠進入內河執行作戰任務,但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必要的情況下……說白了就是別隨便進入人家土著控製範圍的內河,要不然被人家土著來一場抵近炮火伏擊,搞不好就要陰溝裏翻船。
通安級巡邏艦,說到底還隻是一種為近海作戰而設計的船隻,哪怕吃水很淺,但依舊不是專業的內河炮艦。
直接闖入內河,和敵人的江防炮台進行對轟的戰艦,是大楚帝國海軍裏的幾種采用全麵防護設計,具備優良防護性能的淺水炮艦,噸位有大有小。
三十四型炮艦,就是這麼一種專門為了深入內河,和敵人江防炮台進行交戰的淺水炮艦。
標準排水量三百八十噸,航速八節,純蒸汽機動力,續航比較短,火力為兩門一百毫米主炮。
其火力布局非常特殊,采取的是中央雙聯裝設計,兩門火炮被夾在一個蒸汽機提供動力,必要時候也能夠通過人力進行轉動的旋台上……
但是之所以說這玩意特殊,是並沒有當代楚軍遠洋戰艦上常見的露天旋台胸牆式裝甲,或者是全封閉式炮房,隻露出一個炮孔身處炮管用作射擊用。
而是直接在旋台上構築了一個全封閉式的炮塔裝甲。
如果隻看這個炮塔的話,那麼從外觀上會發現,其實和後世戰艦的炮塔沒啥區別了
隻不過炮台裝甲很薄,隻有區區三十毫米而已。
大楚帝國海軍之所以這麼搞,純粹是因為目前技術還比較有限,但是又想要獲得更大的防護能力,並綜合考慮到土著的威脅後,特地搞出來的這麼一種半敞開式的炮塔。
這種裝甲雖然隻有三十毫米厚,但是采用的並不是熟鐵裝甲,而是一種熟鐵和鋼板結合的符合裝甲,防護能力可比純熟鐵鋼板或純鋼板裝甲還要好一些,乃是目前帝國比較好的裝甲。
可以有效抵抗大口徑滑膛炮的實心彈炮擊,嗯,隻要不是被敵人的大口徑滑膛炮直接在百米內貼臉炮艦,不然都沒啥大問題……防榴彈的衝擊波更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