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三十毫米雖然看似不高,都扛不住楚軍自家的新式七十五毫米艦炮的穿甲彈……但是對麵土著又沒有後裝線膛炮。
通安級近海巡邏艦也好,三十二型淺水炮艦也好,都是用來對付土著的,可不是用來打內戰用的……打內戰的近海戰列艦,那是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第二艦隊的那些幾千噸的近海戰列艦,裝甲厚實的很。
此外也不是不想搞更厚的炮台裝甲,主要是技術還不太行,沒辦法搞太厚,太沉重的炮塔……想要推動一個幾十噸重的炮台進行旋轉本來就不容易,你還往上頭搞幾十噸的裝甲,就以現在大楚帝國的技術能力還真不靠譜……
所以最終就搞出來了這麼一個折衷產物……說白了就是在常用的露天旋轉炮台上加裝了一個三麵半封閉式的薄裝甲板,用來抵抗土著的低烈度威脅。
不過即便如此,兩門一百毫米的艦炮再加上炮塔重量,還是造成了重心比較高,所以該型船隻的船舷非常低,屬於典型的低幹舷炮艦。
船體上也是純鋼鐵打造,水線以及甲板都是有鋪設裝甲的。
這是一種正兒八經的采取全麵防護思路的淺水炮艦,防護能力非常出色,火力也很強悍,當然航速以及續航能力就差一些。
戰艦設計嘛,就是這樣,航速、防護、火力以及續航、居住空間這幾大要素裏你要麼搞個每樣都比較平庸的戰艦,要麼就是對其中幾樣進行取舍,突出某一方麵的性能。
三十二型炮艦在承順三十四年的時候,首艦開始服役,並開始海外部署,雖然建造數量不多,但是在印度以及歐洲地區都有部署並參戰,表現非常出色。
因此海軍得知了西海伏爾加河入海口的阿斯特拉罕裏的江防炮台比較雞賊後,就通過鐵路運輸零部件,在西海造船廠就地組裝的方式臨時弄了一艘過來。
這也就是西甲六號炮艦,即西海艦隊甲等第六號炮艦。
去年年底才剛完成組裝服役,前幾個月裏一直都在進行各種測試以及訓練,到目前也隻能說勉強形成了初步戰鬥力而已。
不過隨著戰爭爆發,這艘剛形成初步戰鬥力的西甲六號炮艦也同樣奔赴戰場,準備和其他多艘炮艦一起殺入伏爾加河,摧毀俄羅斯的江防炮台,掩護後續的陸軍搭橋過江作戰。
承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西海艦隊裏的大小八艘巡邏艦以及內河炮艦闖入了伏爾加河下遊,隨後三艘通安級巡邏艦沒有繼續往前,而是在距離俄羅斯人炮台大約兩千多米的位置下錨並揚起炮台對俄羅斯人的江防炮台方位所在進行遠程覆蓋炮擊。
盡管這種炮擊是沒辦法直接命中矮山背麵的俄羅斯人炮台的,但是依舊可以通過覆蓋炮擊進行戰場遮斷,攔截俄羅斯人可能存在的增援或炮兵部隊的機動等。
在三艘通安級巡邏艦的炮火掩護下,西甲六號炮艦帶領著四艘一百多噸,具備一定裝甲防護能力的內河炮艦繼續沿江而上。
不多時就越過了河灣,繞過了矮山,直接出現在俄羅斯江防炮台的前方。
因為俄羅斯人的江防炮台,就直接構築在距離江邊數十米的位置,因此這個時候楚軍的炮艦,距離俄羅斯人的江防炮台隻有三四百米的距離。
如此距離下,哪怕是滑膛炮也具備極大的威力,可以有效威脅到楚軍的一些戰艦。
而俄羅斯人也是早早觀察得知了楚軍的炮艦前來,提前就做好了各種準備,當楚軍的內河戰艦一出現,他們立即開火。
大口徑滑膛炮打出來的實心炮彈,直接從炮管飛出,然後奔向西甲六號炮艦,也許是因為俄羅斯人早就製定好了射擊諸元,火炮打的非常準,第一輪炮擊裏,就有一枚炮彈直接打在了西甲六號炮艦上。
但是看似威力挺大的實心炮彈,在擊中西甲六號的裝甲帶後,卻隻留下一個淺坑……根本就沒有造成有效擊穿。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俄羅斯人占據地利先行開火,西甲六號炮艦也沒有被動挨打不還手,很快就揚起了炮口,兩門一百毫米艦炮在間隔幾秒內相繼開火。
兩枚一百毫米的半穿甲彈直接飛過數百米的距離,擊中了俄羅斯的炮台……三四百米的距離對於後裝線膛炮來說,和貼臉炮擊也沒啥區別,命中率高的嚇人,首輪首發就獲得了命中。
而半穿甲彈的強大威力,也直接穿透了俄羅斯炮台的外層防護,深入其內部爆炸。
緊接著西甲六號炮艦繼續炮擊,後續幾艘內河炮艦也跟進使用七十五毫米艦炮或五十毫米,乃至三十五毫米艦炮進行壓製性炮擊。
隆隆炮聲中,俄羅斯人的炮台不斷的騰起巨大的爆炸煙霧,掀起的泥土砂石橫飛,泥土砂石中偶爾還能看見飛起來的屍體。
僅僅二十分鍾後,這座被俄羅斯人寄予厚望的江防炮台就徹底成為了廢墟,其內部署的數百米炮兵除了少數逃亡外,大多死傷於楚軍的猛烈炮擊之下。
俄羅斯人使用地理優勢,采用大口徑滑膛炮對抗楚軍戰艦的戰術構想,隻堅持了二十分鍾就徹底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