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的江防炮台的抵抗,某種程度上來是堅決而果斷的,並且也通過巧妙的利用地形,費盡心思從後方運來了大量的大口徑滑膛炮。
他們已經在阿斯特拉罕部署了在當代條件下最優秀的江防炮台,甚至逼得楚軍的無防護戰艦不敢輕易的闖入伏爾加河,更避免了楚軍的戰艦在遙遠的幾千米距離上就發起單方麵打擊。
同時在戰前也做好了各種準備,提前測定好了射擊諸元,儲備了充足的彈藥,有著充足訓練有素的炮組成員。
這些都導致了他們能夠迫使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不得不冒險靠近到三四百米內和他們的江防炮台進行近距離對轟,並且在這個過程裏,俄羅斯人的江防炮台的炮手們表現的實際上非常出色。
在楚軍的炮艦剛出現在射界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進行了開火,並且命中率非常高,僅僅是第一輪炮擊就有炮彈擊中了西甲六號炮艦。
但是他們千算萬算,就是沒有想到大楚帝國的實力遠超了他們的想象,竟然還有鋪滿裝甲的淺水炮艦,能夠硬扛著他們的大口徑滑膛炮的近距離炮擊,然後從容的動用艦炮發射半穿甲彈進行猛烈反擊。
當楚軍的炮艦進行猛烈炮火反擊的時候,依托線膛炮的高精度,大威力,後裝火炮的高射速,楚軍的炮艦不僅僅有效的壓製了俄羅斯人的炮台火力,而且在二十分鍾裏通過密集迅速炮擊,把俄羅斯人的整個江防炮台炸成了廢墟。
一百毫米的半穿甲彈甚至都穿透了炮台的防護,深入到了炮台掩體的內部進行爆炸,不僅僅對內部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大量的殺傷,更是把整個炮台都給掀飛了。
一百毫米的線膛火炮所發射的火炮,雖然口徑比楚軍早期裝備的師屬主力野戰炮,也就是115毫米滑膛野戰炮還要小十五毫米,但是線膛火炮的炮彈其獨特的長圓柱形彈體,卻是讓這種炮彈的體積遠遠超過傳統圓球形炮彈……這帶來了更大的彈重以及裝藥量,而這種差距是數倍的差距!
這也導致了楚軍的一百毫米線膛炮所發射的炮彈,不管是彈重還是內部裝藥量,其實都要超過對麵俄羅斯人江防炮台裏的主力大口徑滑膛炮……俄羅斯人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實際上也是三十二磅加農炮而已,口徑也才一百五十多毫米而已,彈重都還沒楚軍的線膛炮100毫米的炮彈重……
所以認真算起來的話,其實俄羅斯人手頭上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按照口徑來說也就相當於楚軍裏的中等口徑而已,而按照彈重來說的話,那麼就相當於中小口徑了……
不僅僅俄羅斯如此,實際上當代的其他各國土著的軍隊也差不多,基本上三十二磅,口徑在一百五十毫米到六十毫米左右的滑膛炮基本上就是絕對主力了,再大的極少見。
這玩意在滑膛炮時代裏自然威力不錯,但是在楚軍的線膛炮麵前就很不夠看了……楚軍的一百五十毫米的線膛炮炮彈,其彈重甚至超過了楚軍早期的兩百五十毫米臼炮發射的炮彈。
因此別看楚軍西海艦隊這一次殺過來的隻有五艘內河炮艦,配屬的艦炮最大的也就是兩門一百毫米口徑的艦炮,還有三門七十五毫米艦炮,看似口徑不咋地,但實際上威力一點都不小。
比對麵俄羅斯人的滑膛炮可強多了!
就這,隻是單純的對比彈重而已,都還沒對比榴彈裝藥量,炮彈動能,精度以及射程這些關鍵數據呢。
這也是當西海艦隊的西甲六號炮艦,硬扛著俄羅斯人的炮火攻擊開始還擊的時候,俄羅斯人的炮台迅速崩潰的原因。
對比火力,俄羅斯人真心比不過!
所以這一場西海艦隊和俄羅斯炮台之間的對決,其勝負實際上在西海艦隊得到了西甲六號炮艦這種全麵防護的淺水炮艦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二十分鍾的戰鬥,隻是雙方對決的尾聲而已!
隨著西甲六號炮艦帶著其他四艘百多噸,同樣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內河炮艦殺入伏爾加河,並在短短二十分鍾內就摧毀了阿斯特拉罕江防炮台之後,這五艘內河炮艦繼續前進。
隨後後方的三艘通安級巡邏艦也進入伏爾加河,越過了江防炮台位置繼續前進。
當天中午時分,西海艦隊殺入伏爾加河,抵近了阿斯特拉罕城,並對河邊的眾多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的定點清除炮擊。
當天傍晚時分,西海艦隊司令宋翔飛準將上岸和東岸的第十八師副師長,前鋒部隊指揮官郭富文準將進行了會晤。
雙方就後續的渡江登陸作戰計劃進行了探討,其中的重點在於海軍為陸軍提供火力掩護。
這一戰其他問題都不大,阿斯特拉罕城看似堅固,但是對於大楚帝國陸軍而言也就是多打幾枚炮彈的事。
唯一的威脅就是渡江!
畢竟俄羅斯人在搞阿斯特拉罕要塞的時候,可沒有傻乎乎的在伏爾加河東岸修築,而是都在西岸修的。這楚國陸軍想要打過去,還得先渡河才行。
但是俄羅斯人也是有火炮的,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想要在俄羅斯人的眼皮子底下搭建浮橋恐怕會遭到一定的損失……哪怕在楚軍的絕對火力優勢下也能夠搭建浮橋並渡江成功,但是多少會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海軍方麵的火力還是非常必要的。
有海軍的西海艦隊提供火力支援,足以有效打擊或威脅俄羅斯人的炮兵部隊不敢輕舉妄動,至少不會明目張膽的跑到岸邊架設火炮開火,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這架設浮橋和渡江有了安全保障後,隻要第十八師的主力部隊過河了,都不用多,哪怕隻過河一個營,基本上也能夠牢牢的占據後續的作戰主動權。
而楚軍也的確是這麼幹的。
第二天的時候,第十八師的部分兵力陸續抵達。
第三天,工兵部隊和輜重等部隊也大多抵達,此時阿斯特拉罕的東岸,彙集了差不多一萬兩千多人的楚軍。
同時還有八千多人的楚軍分兵北上,沿著伏爾加河東岸朝著察裏津而去,肅清沿途伏爾加河上的俄軍據點,為後續主力北上開辟前景通道。
從這其實也能夠看的出來楚軍在這一場戰役裏的前期主要戰略目標,那就是沿著伏爾加河一路北上,占據沿途城市,控製伏爾加河中下遊流域,並在控製這一區域後繼續往西抵達頓河流域,並占領頓河出海口。
這是大楚帝國發起西征的前期戰略規劃,軍事行動主要集中在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圍繞著伏爾加河中下遊,頓河流域,依托這兩條河流進行後續的軍事行動。
當然了也會順帶占領控製南部臨近高加索山脈的平原地區。
在這前期的戰略規劃裏,其實烏拉爾山脈裏的幾個重要戰略城市,比如葉卡捷琳堡等地區楚軍甚至暫時都沒計劃去攻打,甚至俄羅斯人的首都莫斯科並不是楚軍的前期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