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時代的差距(2 / 3)

楚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包括其中的幾個重要戰略節點,首當其衝的就是阿斯特拉罕,這地方為什麼重要?因為這地方是伏爾加河的入海口。

再過來就是察裏津,也就是後世的伏爾加格勒,這裏是伏爾加河距離頓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兩條河流的距離隻有區區四五十公裏而已,後世的俄羅斯人就是在這一段上修建了一條運河,連通了伏爾加河以及頓河,進而把裏海和黑海給聯係起來。

楚軍要想順利抵達頓河流域,並且在運輸上節省麻煩,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占領這裏,然後在這裏通過陸地運輸,連接伏爾加河和頓河。

最後一個戰略節點,則是頓河出海口羅斯托夫,當然這地方目前還沒有什麼城市,但是並不妨礙楚國人看上這裏,理由很簡單,這裏是頓河的出海口,占領這裏並修建一個港口的話,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獲得一個黑海的港口,而且這個港口還有頓河連通伏爾加附近,通過一段四五十公裏的陸地通道,就能夠連接到伏爾加河,伏爾加河再連通裏海,然後再連接到裏海港口城市西海城。

如此,就能夠通過連接上大楚帝國的西部戰略重鎮西海城,可以方便的獲得來自國內的大量人員以及物資。

而不用在陸地上一路通過馬車奔波上千公裏的直線距離進行人員以及物資的運輸。

這對於後勤需求龐大的楚軍而言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至少在鐵路網繼續往西建設,一路修到黑海之前,這條通道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而鐵路網的建設雖然速度很快,當大軍開始西進的時候,後方的陸軍工程兵們已經和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中亞鐵路分公司聯手,開始從西海城裏往西修建鐵路,按照規劃是從西海城一路往西修建,先修到阿斯特拉罕,再繼續往西修到羅斯托夫,也就是一路修到黑海海邊去。

然而鐵路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哪怕目前修建的也隻是一條單線,要求不算高的戰備鐵路,但這好歹也是一條一千多公裏的鐵路線呢,修建所需要的時間依舊需要兩三年甚至更久一些。

畢竟在這地方修鐵路,各種物資都需要從本土腹地千裏迢迢運輸過來,最近的物資供應地也是在距離西海城一千多公裏外的兩河省土耳城呢。

整體的施工難度以及成本其實都非常高昂。

如果不是為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這麼一個事關未來國運的戰略計劃,鐵路總公司方麵都不會在如今這個時候就在這裏修建鐵路,成本昂貴,而運營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前期裏除了軍方,估計都沒人用這條鐵路!

虧本修鐵路並運營,這事哪怕是對於鐵路總公司這種純政策性的鐵路公司而言,也是負擔很大的。

但是還不能不搞,畢竟有了鐵路才能夠談得上便捷的交通運輸,這才有大規模的移民以及物資運輸。

這有了移民和物資,才能夠在當地大規模建設開荒,並開發大麵積的高規格農田,產出大量的糧食。

這有了鐵路,也才能夠把當地產出的大量糧食往東運輸,接任滿足帝國的龐大糧食需求。

所以,盡管目前來看這條鐵路成本昂貴,後續估計很多年裏都還會運營虧本,但是依舊得修。

有意思的是,這條鐵路雖然有了起點,也擬定了終點站的大概方位,也有了大概的路線走向,但是沿途走向該怎麼搞,沿途站點該怎麼設置,甚至途中會遇到多少河流,高山,需要架設多少橋梁等等,這些東西鐵路總公司方麵都是不知道的……

因為製定這條西羅鐵路的時候,西海城以西的大片區域都還在俄羅斯人的控製中呢,楚國人也沒有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的地理勘測,隻是大概知道這片地方都是平原,土地很肥沃……

因此後續的具體路線走向等細節問題,還需要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種情況在鐵路建設裏也算得上是奇葩了……但是這麼奇葩的事情大楚帝國也不是第一次搞了。

之前楚國人在美洲修建北美東西大鐵路的時候,就是這麼搞的,一邊修一邊勘測……因為早期的時候楚國人對北美洲腹地,尤其是中部以及東部地區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因為移民的緣故,對鐵路的需求又非常急迫,所以隻能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也是北美東西大鐵路,在地圖上看並不整齊,而是彎彎曲曲的緣故,因為修的時候發現前麵有大峽穀,懸崖,高山,河流等無法通行的地形後,就隻能繞過去。

未來不出意外的話,西羅鐵路大概率也是這樣的……

隻不過現在的西羅鐵路剛剛在西海城那邊動工,距離修成還早著呢,但是楚軍的軍事行動卻是不能等著鐵路建成的。

第十八師的主力抵達阿斯特拉罕後,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發動了渡河作戰,隨後正式發動了對阿斯特拉罕城的強攻。

陸海軍密集的炮火襲擊之下,尤其是第十八師還帶了一個軍部下方的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營,龐大的一百五十毫米榴炮彈,用來攻擊泥土砂石磚木等原始材料構成的碉堡防禦工事,那威力是杠杠的。

哪怕俄羅斯人提前挖掘了眾多的防炮戰壕,在炮擊的時候躲在戰壕裏,但是戰壕裏的士兵依舊被大量殺傷……不是被炮彈破片直接殺死的,很多都是在戰壕裏被活生生震死的。

俄羅斯人哪裏見過這種陣仗的戰爭啊……在他們眼裏固若金湯的防線,在楚軍的火炮麵前就跟紙糊的一樣。

而且在楚軍的遠程火炮以及熱氣球的配合下,城內的俄羅斯人根本就沒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城內一些顯眼的重要建築,比如倉庫,官方機構建築,軍營等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楚軍遠程炮火的炮擊。

俄羅斯人的多名高級將領甚至在第一天的炮擊裏就被炸死炸傷。

連續三天炮擊下來,城內的俄羅斯人死傷慘重,士氣更是跌落到了極點……這根本不是一場他們能夠提起勇氣來進行抵抗的戰爭。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甚至連楚國人長什麼樣都還沒有看見過,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炮火當中。

因為楚國人的進攻部隊,在這三天時間裏根本就沒有靠近過千米範圍內,都是在一千米外,甚至更遠的距離裏動用火炮進行炮擊。

而楚軍的步兵?

楚軍的步兵們要麼在睡覺,要麼在看戲,根本就沒靠近千米之內的前線。

然而就是這樣,城內的俄羅斯人卻已經死傷慘重了,士氣跌落到了穀底。

隨後楚軍嚐試進行了勸降,這俄羅斯人早早投降的話,他們也能夠節省一些彈藥,避免後續攻城作戰的士兵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