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彈藥從兩河省的土耳城運輸過來,足足一千大幾公裏呢,而且前期經過了鐵路運輸後,到了土耳城還得通過船隻轉運,再通過船隻運輸到阿斯特拉罕城來,麻煩的很,運輸成本也貴的很,能夠少消耗一些就得少消耗一些。
而士兵傷亡就更不用說了,楚軍打仗雖然不怕傷亡,但是也會極力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什麼叫做不必要的傷亡,那就是和土著正麵交戰的時候所發生的傷亡。
和土著軍隊正麵對戰,楚軍占據如此龐大的武器優勢,這都還能被打出來比較大的傷亡,那麼除了指揮官無能,不會有第二個可能性。
當然,遭到土著埋伏之類的情況另說……被埋伏的情況下,敵人的弓箭,火繩槍,燧發槍甚至冷兵器長矛,都是能夠對楚軍造成一定威脅的。
楚軍在全球範圍內,和眾多土著打仗那麼多年,總會遇上一些倒黴情況,比如被土著伏擊然後損兵折將的,多的時候死傷數百上千人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但是在正麵交戰的時候,楚軍的傷亡卻是極小的,往往能夠打出來非常誇張的交換比。
自己死傷區區幾十人,就幹掉對麵幾千上萬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在裝備了後裝線膛槍炮後,這種情況就更誇張了,幾次歐洲的大規模正麵交戰裏,楚軍正規軍的傷亡甚至都隻有個位數的情況。
倒是在一些小規模戰鬥,零星巷戰裏死傷的比較多。
這也是楚軍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執行日常巡邏,城區作戰等小規模零星戰鬥的緣故,就是為了避免楚國人組成的正規軍的傷亡。
這一次打俄羅斯人,倒是沒有調用仆從軍,清一色的使用正規軍,如此情況下為了避免傷亡,楚軍將領打的還是比較謹慎的,甚至還多次勸降城內的俄軍。
不過俄軍還是選擇了頑抗到底,為此楚軍又炮擊了兩天後,才開始對城區發動正式的步兵進攻。
這個時候,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六十毫米迫擊炮所組成的步兵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七十毫米步兵炮,可以有效的殺傷兩千米範圍內的敵軍目標,不僅僅可以殺傷有生目標,還可以通過平射的模式摧毀敵人的碉堡等防禦工事。
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雖然小巧,身管也短,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款後裝線膛炮,發射的七十毫米炮彈威力很不錯的,而且為了打擊敵人的工事,陸軍還特地為這玩意配屬一定數量的半穿甲彈……打起工事來效果杠杠的。
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這東西火力更強,因為其射速更快,可以短時間內爆發出來極為強悍的火力,一分鍾內輕輕鬆鬆打出去十多發炮彈。
而且極為輕便,畢竟隻有二十多公斤的東西,一個人都能提著走,射程也不錯,足足有八百米的有效射程。
別覺得八百米射程不咋地,要知道這玩意在楚軍裏的定位可是連排級武器,通常戰鬥時候都是下放到步兵連,必要時候甚至都會直接支援步兵排的戰鬥。
也就是說,在幾十個人規模的戰鬥力,楚軍都能直接用這玩意……因為這射速有非常快,在短短一分鍾內就可以打出去十多分炮彈直接給敵人來一個覆蓋炮擊糊臉。
這東西,在陸軍的評級裏,除了耗彈量太大,用起來太貴外,幾乎沒有什麼缺點。
當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組合起來,就讓楚軍的營連級部隊,也擁有了非常強大的炮兵火力。
這種炮兵火力,足以壓製的俄羅斯人連頭都抬不起來。
再加上楚軍步兵裝備的二五步槍,這種連發步槍的強大火力更是足以橫掃中近距離的任何敵人。
如此情況下,當楚軍的步兵部隊發起正式進攻後,幾乎用著碾壓式的戰鬥向前推進,對麵的俄羅斯人一旦露頭就會被消滅,一旦頑抗就會被炸的粉身碎骨,隻能是不斷的退卻再退卻。
最後等到退無可退的時候,要麼投降,要麼被包圍殲滅。
城內的俄羅斯人隻堅持了一個白天的時間,就宣告了徹底失敗,此城被楚軍完全占領。
就這,其實還是第十八師為了避免傷亡,收著慢慢打的緣故,如果楚軍指揮官打的稍微奔放一些,其實撐死了兩個小時就能夠拿下來。
雙方的武器裝備都不在一個層麵上,再加上這又是正麵交戰,俄羅斯人哪怕一個個都是不怕死的斯巴達勇士,都不可能堅持三個小時以上。
雖然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大因素是人,但是當武器代差大到一定程度後,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就是武器裝備了!
一群使用連發步槍,步兵炮,迫擊炮,架退後裝線膛炮,還有一百五十毫米大口徑火炮的楚軍,按照這武器裝備水平都勉強可以打第一次世界大戰了,但是卻用來打一群撐死了十八世紀水準,使用前裝滑膛炮,燧發槍的俄軍。
這要是還不能打成碾壓局,第十八師的高級將領有一個算一個都可以拔刀自刎以謝皇恩了!
所以楚軍毫無懸念的攻占了阿斯特拉罕,並且自身傷亡極小,隻有區區數十人而已,戰死不過區區八人,受傷二十二人,這裏頭還包括非戰鬥傷亡……比如有個士兵追擊作戰的時候,追的太浪,一腳踩空不小心摔倒了,進而扭傷了腳!
這些傷亡大部分都是在進城作戰之後,因為城區建築眾多,地形複雜,被俄軍的零星士兵打冷槍而導致的。
但是俄羅斯人死傷了多少?陣亡都有八九千……俘虜接近兩萬,俘虜裏相當多一部分也是受傷的。
這種嚴重誇張地交換比,放在同時代的兩軍交戰裏幾乎不可能出現,哪怕是楚軍的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和土著軍隊交戰,都打不出來這麼大的交換比。
但是在楚軍正規軍和土著的戰鬥裏,類似的誇張交換比卻是頻繁出現。
這安置好傷亡將士,留下少數人看押繳械的戰俘並讓他們修建港口設施後,第十八師主力部隊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一路沿著伏爾加河北上,直奔察裏津,即後世的伏爾加格勒而去。
兩地距離不過三百多公裏,而且楚軍還有海軍西海艦隊提供掩護以及後勤物資運輸,得以輕裝北上,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頂多半個月楚軍就能夠殺到察裏津。
麵對這一情況,察裏津裏的俄軍都直接傻眼了……這才多久,重兵駐防的阿斯特拉罕就完蛋了?
而且之前在阿斯特拉罕的楚國人都奔著察裏津來了?
此外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一支大幾千人的俄軍沿著伏爾加河東岸一路北上了。
這兩者加起來,楚軍都兩萬多人去了。
如此情況下,他們這察裏津怎麼可能守得住!
守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