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海外地區,哪怕是美洲這個海外直轄領地暫時都沒有任何一座兵工廠。
就算是奧斯曼人配屬在海峽入口,進口自楚國人一百五十五毫米口徑的鐵鑄大口徑前裝滑膛炮,大概相當於西式三十二磅火炮的這種前裝滑膛炮時代裏的重炮也無法封鎖海峽入口。
因為這一次地中海艦隊來奧斯曼找茬,本來就有大規模登陸作戰的準備,要不然也不會直接帶上好幾千人的兵力,所以登陸計劃都不用另行調集兵力和物資,直接在軍艦的掩護下登陸就行了。
黑海海峽如此的重要,奧斯曼人自然不可能在這裏不設防,實際上這地方的一直以來都是奧斯曼人的重點防備區域,海峽的入口就構築有炮台以及步兵駐防的要塞。
黑海海峽分三個部分,北邊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中間有個小內海馬爾馬拉海,而南部的則是達達尼爾海峽。
因為大楚帝國基本不出口高性能鋼製武器,主要是避免土著在這些鋼製武器上改進型後續加工改進弄出膛線來。
楚國海軍之所以要先炮擊這個入海口炮台,也是為了避免後續麻煩……雖然這個炮台沒什麼實際威脅,但是有這麼個炮台在邊上,總是個威脅不是,萬一對麵發射炮彈的時候,運氣爆棚直接打中了楚國軍艦,又運氣很好殺傷了一些楚國水兵破壞了上層建築呢?
為了避免後續麻煩,楚軍打算先把這個炮台炸成廢墟。
因為榴彈這玩意對楚國人自身也具有比較大的威脅,同時這東西還有比較高的技術含量,也不用擔心那些土著自己搞出來便宜好用的榴彈。
想要仿製大楚帝國的現代工業產品,比如線膛槍炮,要麼你能夠有途徑進口到一整條的生產線以及各種原材料,再給你完整的各種設計圖紙以及生產工藝技術,再讓楚國人手把手的教你怎麼搞,如此花個十年八年也不是沒有希望搞出來的。
也別覺得人家土著不能加工鋼製槍管的膛線,這自己實力不行,人家還不能偷偷弄點楚國禁運的設備啊……哪怕是蒸汽機這種東西,不少土著國家其實都多多少少弄到了一些,一些小型加工設備也有,說不準哪個土著國家的秘密角落裏就堆著一套能夠拉膛線的楚國禁運設備呢。
開放市場,頂多就是淪為傾銷地以及工業原料供應地而已,但是開放海峽,那就是等於把命徹底交給楚國人的手裏。
這也是屬於防備未來的局勢出現變化……比如說未來有一天海外某個直轄領地發生叛亂了,但是沒有國防工業的支撐也隻是水中浮萍而已,等用完當地的庫存武器彈藥,尤其是彈藥後,那麼就隻能拿著刀棍和鎮壓大軍作戰了。
然而這段海峽的寬度是有三四千米寬呢,同時這年頭的滑膛炮有效射程可都不咋地,很難徹底封鎖這麼寬闊的海峽。
威力嘛,在十七世紀用其實還湊合,不算落後,同期歐洲人的臼炮頂多也就這樣了。
圓球形的早期榴彈,原始的引信沒啥難度,木製彈托土著更能手工搞,但是預製破片的彈殼可就不是那些土著們能夠搞定了,手工打造極少數自然是沒問題,然而想要大規模生產那是想都別想。
比如大楚帝國出口的155毫米滑膛炮,一般為鐵鑄,不過客戶如果有要求,也能給得起大價錢也能夠給你用青銅鑄造,青銅滑膛炮的性能,比鐵火炮性能更好一些。
黑海海峽這地方對於奧斯曼人而言,這就是自家裏的內河……開放海峽就等於是開放領土,讓楚國人自由通行了。
比如國防工業的管控就非常嚴格,從始至終都隻有官府資本能夠搞,以前是五大武器公司,現在還是五大武器公司。
越是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也就越是依賴後勤,也越來依賴工業體係。
同時五大武器公司的各研究所以及工廠,基本都設置在本土腹地,尤其是關內十八省地區,還有少量則是西部中亞。
而且奧斯曼人裝備的這款進口自楚國的155毫米滑膛炮,隻能發射實心炮彈或者土製劣質榴彈。
再弄到一些楚國人的鋼製滑膛槍的話,拉個膛線弄成前裝線膛槍,甚至再開個口子弄成後裝線膛槍都是有可能的。
發射土著自己搞的土製榴彈?土著腦子又沒病……就這破土製榴彈就不配用昂貴無比的楚製臼炮,隨便也能夠自家的土製臼炮就行了。
用來打其他火器不咋地的敵人比較好用,但是對麵如果火器也比較厲害,那麼野戰基本沒啥用,隻能用在固定目標的攻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