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開采比較廣泛的是煤炭,這是基於蒸汽船隻所需,別說在非洲,就算是在剛拿下來的歐洲,楚國人都會在當地尋找煤炭並進行開采,比如英倫地區現在就開發了好幾個上等的無煙煤礦,開采出來的煤炭主要供應楚國人的船隻以及生活所需,也對歐洲當地人出售。
其次是金礦以及銀礦、銅礦這些貴金屬……畢竟利益大。
而鐵以及其他的一些礦產,暫時開發的比較少。
非洲這地方的未來潛力是有,隻是暫時條件差了些,楚國人這些年對非洲的開發力度也不大,因此隻能是依靠時間來慢慢推進。
楚國人當代最優先開發的,還是美洲地區……美洲地區的開發力度,比算是本土範圍內的南洋都要強。
南洋地區楚國人經過了開始的熱度後,很快就因為南洋各地的惡劣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條件而沒啥興趣了,移民熱情迅速消退……
這也是為什麼南洋地區距離本土腹地更近,但是人口數量始終上不來,經濟也上不來的主要因素……移民不愛去了。
反觀美洲,每年都能吸引一兩百萬的移民跑過去生活呢。
尤其是北美洲的中部以及東部地區,更是成為了楚國移民的新熱土,很多人就是專門奔著這片地方去的。
因此大楚帝國在美洲,尤其是北美洲地區的移民開發,都不用官方投入太多的力量,民間自發的移民就能夠迅速的推動。
不管優劣,但是整體而言,基於各種因素,楚國人在美洲以及非洲,玩的是移民開發的那一套。
在其他地方,則是玩經濟殖民為主,比如歐洲,西亞乃至南亞地區。
而東歐地區又是例外,基於當地的良好土地條件,楚國人對這地方非常重視,打算全部占領下來,然後搞個超級大糧倉,當成核心領土進行經營。
楚國人在不同地區采取的不同對外擴張政策,也能導致了楚國人整體上,對奧斯曼地區的擴張政策還是比較緩和的,基本上和對待歐洲地區差不多,隻要你老老實實當經濟殖民地,那麼楚國人也不會做的太過分。
基於這一政策,楚國人在談判的時候,還是沒有給予奧斯曼太大的壓迫。
不過這是楚國人的感受,而奧斯曼人嘛,他們則是感受到了來自楚國人的強大壓力。
尤其是承順四十二年六月初又從黑海傳來消息,說楚國人已經沿著頓河殺到了黑海,當地的奧斯曼人駐軍被盡數圍殲。
隨後當地楚軍,也就是陸軍第十八師迅速向東推進到克裏米亞半島一帶。
如此情況下,奧斯曼人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戰場失敗,進而導致更大的損失,終於是在和楚國人談判半個月後正式簽訂了條約。
條約規定奧斯曼割讓黑海北部以及東北岸的所有土地,放棄對克裏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全麵開放黑海海峽,割讓恰納卡萊,馬爾馬拉群島在內的部分海峽內的各地,禁止在海峽兩岸十公裏範圍內駐紮軍隊,更不得修建各種炮台。
割讓埃及地區蘇伊士走廊地區,即紅海到地中海的一片狹長區域……楚國人打算在這片狹長區域裏先修一條鐵路,然後看看能不能修個運河,以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縮短往來歐洲的運輸距離。
割讓西亞半島地區,包括巴士拉沿海地區,楚國人打算在巴士拉搞個大型的軍事港口駐紮軍艦和士兵,至於半島那片大沙漠,算是附送的……反正都是一片沙子,而且上頭其實也沒多少人。
當代的西亞半島上隻有少數沙漠遊牧民族,預計人口也就那麼幾十萬而已,奧斯曼人撤離的時候,會把這些人直接打包帶走。
人口在當代,也是屬於重要資源,人家奧斯曼人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幾十萬人。
再有就是放開市場,不過雖然市場放開了,但是並不算是全麵放開,比如關稅方麵,奧斯曼人還是爭取到了一些自主權,並不是和一些戰敗國一樣,連關稅都被楚國人直接控製,然後采取近乎零關稅的模式……奧斯曼人多少還保留了一些關稅權力,未來能夠收取一些關稅。
最後就是戰爭賠款,經過奧斯曼人的一番哭窮後,再加上割讓了不少領土作為抵債,因此賠款數額降下來不少,隻有大概兩千萬楚元的戰爭賠款。
還有法外治權等零零碎碎的東西,最終雙方達成了協議後各自簽署,由此楚奧條約正式簽署。
宣告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