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天時間,電話都沒有響起,也沒有傳來肖教授的郵件。
但當第二天電腦剛開啟,關飛就發現的屏幕右下角就跳出一個驚歎號提示符:收到新郵件,文件名《對<關於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通過還原反應分離釩鐵與鈦元素的理論構想>的某些商榷意見》,發件人肖建義。
關飛點開了這封郵件,快拉到底,掃了一眼,就將郵件內容完整地掃描下來。
隨後他重新開啟了一心多用的技能,將繪圖、資料錄入工作交給生物副腦控製,自己的思維卻沉入了意識深處,通過回想的方式,認真地閱讀著肖教授反饋回來的內容。
郵件很長,足有七千多字,比關飛的原論文還要長得多。
看得出肖教授是非常認真地看了他的論文,然後又非常認真地回複了這封郵件,內容非常詳實。雖然他的遣詞用句很客氣,常常使用讚同、商榷等字眼,以表明對某些與關飛論文中所不同之處的個人看法,但大段大段引用自論文的段落後麵,都附注了他的長篇大論。
“原來是這樣,所以要考慮到水分蒸發,采用分段加熱的方式……”
“混合攪拌的比例,是這樣計算的呀……”
“造球的大小,需要考慮這些因素麼……”
“生球團的壘放高度,是因為這些因素影響,所以不能壘放過多,以五至七層為最佳……”
“但是他對於溫度的要求太低了,認為最高不要超過一千四百度,但是根據資料,是要高溫高料層,最高溫度是一千五百七十度,這是什麼原因?有哪些影響因素,是他沒想到,還是這個時代還沒發現?”
關飛一邊看著,一邊通過生物副腦快速思索。
肖教授的回複,幫他補充了許多之前沒有考慮到、卻又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並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對關飛論文的理論成型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有些地方,肖教授的看法,卻跟資料上的記述並不一致,甚至是截然相反。
關飛猜測,或是這是因為這套技術出現於二十一世紀初葉,而肖教授隻能立足於現在,並沒有後世的經驗作為參考,所以在計算時思考範圍有所製約,所以才出現了他的某些方麵,跟實際相衝突的地方。
他將這些部分全部挑出來,然後重新搜尋資料庫中這三十年的冶金發展,一些熱學、化學方麵的新發現,從中搜尋蛛絲馬跡,試圖像拚圖一樣,將肖教授所判斷錯誤的地方,重新找到新的理論支撐。
有了之前肖教授回複的內容,他不用再像大海撈針一樣毫無目的地撒網,而是專注於涉及到的方麵,搜尋起來更具針對性。
“原來如此,這裏不是有說明嗎?”
“不錯,這個問題果然是後來做了更正,所以不是肖教授錯了,而是他的理論過時了……”
在生物副腦的協助下,一個個潛藏在記憶深處的碎片,像是飛蛾撲火,從四麵八方聚攏過來,將原本漏洞百出的論文,重新修補了一遍,變得更加完善、更加準確,更加接近於後世那幾份相關論文中所披露的部分試驗參數。
短短不到一分鍾,一份經過肖教授提出,經生物副腦提煉總結,修改完善的論文就新鮮出爐。
這篇論文比之關飛最早寫的那份論文全麵了何止數十倍,各種他沒有想到的因素現在全都補完,而且有著詳盡的理論依據,公式完整,論證縝密,已經是一份相當全麵的研究資料。
就這樣,需要一個研究團隊,要做幾天、幾周,乃至幾個月的理論研究部分,關飛隻用了兩天,就將之順利完成,並且比人家做得更好!
接下來,按順序該是進行實驗室試驗過程。
實驗室試驗,就是通過實驗儀器設備,嚴格複原出研究設計所要求的實驗環境,以驗證在實際中,是否能夠如理論研究一樣,得到同樣的結果。
這項工作,自然是要在實驗室內進行。
但是關飛並不需要。
當天工作結束,在臨睡前,他服用了專門為他配置的高能量食物,然後躺在床上,開始通過生物副腦模擬的方式,進行相應驗證。
什麼試管、燒杯、冷凝器等等各種器材設備,他都一概不需要。
在生物副腦虛擬的環境中,完美地按照論文中所提出的要求,將其百分之百模擬出來,然後進行實踐。
說實話,這已經不是實驗室論證,而屬於小規模試生產階段了。
普通研究員要做無數次實驗,確認結果與計算一致,然後才能申請經費,批準構建試驗用小型爐窯,以確認能否在非實驗室苛刻條件下,也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但是關飛不需要,他得到了理論支撐之後,立即就展開了實際實驗生產。
雖然僅僅是在虛擬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