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地方本就對奧匈帝國的統治十分不滿,雖然地形複雜,但有著群眾基礎啊。
隻要登陸西巴爾幹地區,波黑和塞爾維亞地區的斯拉夫人就會成為他們可以武裝的對象。
意呆利失去了戰鬥力之後,奧匈的波黑地區和塞爾維亞地區是最好的突破口。
波黑、塞爾維亞群情洶湧,英法聯軍登陸之後,雖然很快就被奧匈帝國擊潰,但民主主義尤其是斯拉夫民族主義讓波黑和塞爾維亞爆發多場武裝起義,各地更是潛藏著無數武裝遊擊隊。
要不是奧匈停止了東線的攻勢,轉而進入防禦姿態,讓其手上有了充足的兵力,加上德國的協助,總算是穩定了戰局,很有可能同盟國會盛極轉衰。
為了分擔德奧意三國的壓力,同盟國中兵力還算較多的奧斯曼被分配了進攻蘇伊士運河的任務。
可惜還沒有到耶路撒冷就被等待依舊的英法非洲軍團擊敗,反而泥巴嫩地區失陷於敵手。
不過一番鏖戰之後,英法兩國也是頗有一種精疲力盡的感覺。
多個戰場高強度的作戰讓軍隊損失慘重,不斷的進攻讓英國人損失一百四十萬兵力,法國損失更大,達到了二百三十萬。
每一場登陸戰和發起的進攻,少則數萬人命喪沙場,多則以數十萬計。
就連威尼斯戰役,哪怕是意呆利的崩潰讓同盟國側翼露出極大的缺口,最後也讓英法損失將近五十萬人。
英法的反攻成果顯著,東線的沙俄也經過數月的時間恢複了戰鬥力,也從華夏手中囤積了不少的物資。
然後東線的沙俄士兵在軍官的指揮下衝出戰壕,開始大舉反攻。
可惜數月來雖然東線勉強平靜,可雙方都在不斷的加固防禦。
沙俄一頭撞上嚴陣以待的德奧陣地上,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但即便是這樣,沙俄依舊沒有放棄這個反攻的最佳時機。
因為這樣的機會在華夏入場之後就不會再有,沙俄的反攻是為了被德奧占領的領土,不僅是為了協約國的利益。
機槍、火炮、塹壕構成了戰爭的主旋律。
死亡、疾病、經費讓人觀之便覺得遍體生寒。
1915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
這絕對是值得曆史銘記的時間。
在同盟國逐步勢弱的情況下,華夏終於明確了立場,履行秘密同盟協定。
“共赴勝利”,短短四個字卻是讓原本對華夏隔岸觀火,被協約國圍攻而深感背叛的同盟國陣營大感興奮。
隨後是華夏宣布加入同盟國陣營,向協約國所有成員國宣戰。
在宣戰之後,華夏和德國在當天就簽署了關於太平洋諸多德屬島嶼轉讓的協議。
而此時的白頭鷹似乎也開始意動。
(共赴勝利分卷就此結束,下一卷正式參戰。)
(創作不易,書友們請到塔讀小說網閱讀本書,塔讀免費閱讀的,算是對作者的支持吧,你的支持是作者碼字的動力,書友Q群552866588)
。您提供大神唯有弦歌的大時代的中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