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當了皇帝以後,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大部分都沾了光,得到了封賞,出於安慰功臣和平衡各方勢力的考慮,對那些有特別突出貢獻的人,比如戰功赫赫的韓信,如果不給他封王,隻封個侯,那其他人隻能比他低,所以即使是劉邦有一萬個不願意,也不得不封幾個不姓劉的王,所以必須是高標準高起點,按照戰功大小,大家基本上都得到了封賞,雖然也有些人對封賞不太滿意,但起碼掀不起大浪了,人民內部的矛盾基本被消除了。
連年的征戰,屍骨遍野,百姓飽受戰爭的摧殘,建國之後,劉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開始發展經濟。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麵。
一是勞力歸農。頒布軍隊複員令,打仗的時候的口號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處抓壯丁,恨不得剛會跑就拉上戰場,現在國內基本上處於和平時期,養活著這麼多兵,天天沒事幹,造反怎麼辦,也沒有這麼多糧食,開銷太大,便開始裁軍的優厚條件,提出凡是複員的軍吏卒,可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土地免除賦徭,同時動員那些流亡之民回鄉,回去給房子給地,缺人缺到把監獄的犯人也放了,也不怕這些不安定因素製造混亂,還有讓有錢人家裏雇傭的奴婢也放掉,鼓勵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總之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增加農業勞動人口,讓閑置的土地有人耕作。
二是鼓勵生育。連年打仗,死亡人數急劇下降,連犯人都放出來種地了,可見當時是多麼缺人,高祖七年(前200),詔令“民產子”,提倡多多益善,不搞計劃生育,口號就是,隻要你生,政府給你養,隻要你生,就有優惠政策,可以免除徭役兩年。農民最怕的就是徭役,這種優惠政策讓農民可以放心大膽毫無後顧之憂的生,這一政策,使得大漢帝國人口日漸增多,這相當於是超市搞活動大促銷,買一贈一,人口數量第一次達到曆史上的高峰。
三是減輕徭役。漢初施行慎重民力征發製度,縮短了服役時間,規定年滿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還允許以錢代役,看來有錢好辦事,在古代就盛行,56才免役,那時候能活到這麼大的人並不多,可見當時的人口之少。
四是節約財用。建國初期,由於財力物力有限,從領導帶頭做榜樣,極為節儉,在這一點劉邦倒是不像暴發戶那樣,戴著大金鏈之類的炫耀,這在當時起了積極模範的作用。高祖七年(前200),劉邦見蕭何負責修建的未央宮過於“豪華”,竟責備蕭何說:“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意思就是天下紛亂,時局未定,苦戰這麼多年,是成功還是失敗尚未知道,現在為什麼要建造這樣豪華的宮殿台室?太奢侈了,蕭何本來想拍領導馬屁,但沒想到領導不太認可,但蕭何畢竟不是等閑之輩,肯定有兩把刷子,要不就不可能當這個大工程的項目經理,道: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意思就是天子將五湖四海當做家,不壯觀華麗點不能體現天子的威嚴,必須要高端大氣上檔次。話說到這個份上,劉邦也不好再說什麼。
五是抑製商人。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工商業者需另立戶籍,區別對待,政府給你開小灶,稱作“市籍”,凡是市籍的人,都要從政治和經濟上受到監督限製。商人不能穿絲綢,不能攜帶武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可做官為吏,當時的社會環境,當個買賣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各種限製,別以為你有錢就了不起,在當時絕對是不行,有錢你也不能囂張,不僅地位卑微,還要加征一倍至數倍的稅賦,目的就是驅商務農,迫使買賣人丟掉幻想,放棄從商,服從安排,積極加入農民行列,迅速恢複農業生產是當時的頭等大事。
六是遷徙豪強。劉邦下詔,將齊、楚兩國的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強共10多萬人口,強製移民到關中,不要有任何後顧之憂,由政府供給給土地和住宅,不管你當時願不願意,都強製性讓你當首都公民,給你上首都戶口,首都歡迎你,開放懷抱等著你,這個過程是背井離鄉,很痛苦,但結果是美好的,從此這些人就幸福的生活在天子腳下。
七是安定邊界環境。加強了邊境的防衛,並向邊境移民,這更使漢朝政權穩定,為開發邊疆,集中精力恢複經濟生產,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這個措施在後期來看,麵對強大的匈奴進攻,效果不理想。
這幾大措施,對漢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休養生息的政策利國利民利己,劉邦種下的樹,為子孫後代在大樹下乘涼,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漢帝國有實力發展的更為強大。國內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之後,外部卻又出事了,因為這事,漢朝差點一世而亡。劉邦雖然也采取了加強邊疆的政策,但對於一直對漢朝虎視眈眈的一個民族—匈奴,這些政策無法與凶悍的匈奴抗爭。
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民族,居無定所,不用蓋房子,沒有城池,沒有家的概念,走哪住那,走哪都是家,打仗也不用後勤保障,基本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戰鬥力量,不像中原政權,打仗出兵十萬,後勤運輸糧草的也得十萬。所以即使是號稱八十萬大軍,真正的有生戰鬥力量也就一半,秦漢之際,匈奴乘中原大亂之機,不斷南下河套地區騷擾,中原政權也無暇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