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胤礽有缺點很正常,但是他不該不甘於寂寞,本來都是太子了,隻要耐心足一點,皇位遲早是你的。
如果當真等不及,可以學唐太宗李世民靠強大的武力逼宮,可是沒有這這個膽量。
隻是結交了幾個大臣,又能起到什麼根本作用呢。
如果胤礽肯乖乖的等著帝位,以他單純脾氣暴躁、親情冷漠這點缺點,不見得就會成為被廢的理由。
兩次機會都沒把握住,隻能說是可惜了那麼好的條件了。
……
十大悲情太子。
第三名。
大秦。
扶蘇。
山有扶蘇,禮義仁智,治國有成,困於愚孝,矯詔自殺身亡。
扶蘇,全名贏扶蘇。
正史記載,扶蘇當太子的時間很短,如果教條一點,可以說扶蘇根本沒有當上過太子。
他隻是當過短暫的皇位繼承人,隻因為迷信長生的始皇帝一直在追求長生不死,想著統治他的江山千秋萬達,所以一直沒有立太子。
隻是東巡臨死之前,才指定扶蘇為皇位繼承人。
可以說,這個時候,扶蘇才有了一個和太子相近的身份。
但是可悲的是,他這個身份短暫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來被“法定”過,因為,在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的“共同努力之下”,本應該屬於他的太子之位變成了他弟弟胡亥。
雖然說扶蘇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但是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世都會認定扶蘇是當之無愧的太子、皇位的繼承人。
以至於陳勝、吳廣在起義的時候還打著扶蘇的旗號,一個立誌於推翻當政王朝的部隊,還用當政王朝的皇室來號召群眾,由此可見扶蘇是多麼得人心。
史學家對扶蘇的評價是具有政治遠見但缺乏政治經驗,畢竟扶蘇並未表現出太強的政治能力。
所以扶蘇最被世人所稱道的就是他與始皇格格不入的仁慈和謙遜,他曾力諫秦始皇不要“焚書坑儒”,卻因此被秦始皇認為性格軟弱,而被調去上郡陪蒙恬去修長城,這一修就再也沒有回來。
公元前210年,期盼長生不死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東巡途中終於咽下了他最後的一口氣,蒙上帝召喚而去。
他臨死之前做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立長子扶蘇為法定繼承人,但正所謂生前難斷身後事,遺詔是在身前立了,可縱憑你華夏第一帝,也管不了死後有人改遺詔啊。
這個“有人”具體指的是三個人,即中車府令趙高、丞相李斯及秦始皇的少子胡亥,遺詔的內容也由讓扶蘇繼承皇位,變成賜死扶蘇、蒙恬,改立胡亥繼承皇位。
可憐這個秦朝大公子,華夏第一太子扶蘇在偏遠的上郡等來了父皇死訊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死亡。
蒙恬當時就起疑心,勸扶蘇不要著急去死,而去“複請”,而仁孝的扶蘇覺得不立刻死都是不忠不孝,留下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請!”
隨即就地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