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世民更加適合做這個國家的統治者?”
一時間,李淵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
……
身為第六名的房玄齡的畫麵播放完畢,緊接著就是第五名的盤點。
音樂、畫麵漸漸出現。
可是這一次的音樂卻不如以前那樣一出來就慷慨激昂,反而是悠揚之中帶著一絲悲壯的感覺。
一座古老的城牆外麵,古道荒蕪。
而在城牆之上,澟風呼嘯,旌旗在無聲飄揚。
鮮血布滿了整個大地,用滿目瘡痍來形容卻是再合適不過。
這種亂世之中的滄桑,就這樣直接凸顯在眾人的眼前。
畫麵一轉,一副軍中景象。
在軍隊的中央,站著一位中年男子。
他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仿佛若神仙一般。
他手執羽扇,靜佇遠眺,目光仿佛已盡穿越時空,迷失在無窮的曆史之中。
臉上對於亂世的不忍也讓人無法忘卻。
“十大名相第五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隨著旁白聲的出現,一首千古名詩被緩緩讀出。
畫麵也隨著詩詞不斷變化。
從一座茅草屋,到大軍之中,再到朝堂之中,最後停留在一座平原之上。
而其中的人,也從青年慢慢的成長為中年,最後已是略顯老態。
“光和四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世代望族,在琅琊之地威勢不小。”
“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自小就隨叔父輾轉各地,最終定居荊州,隱於隆中。”
“當時正處於亂世之中,各地割據,豪傑四起。”
“諸葛亮二十歲時,劉備被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屯兵於新野。”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二人,其中臥龍指的便是諸葛亮。”
“劉備手下謀士徐庶被迫入曹營,臨走之前,便向劉備大力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
“此時正值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討論天下之事。”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
“這場問答流傳後世,影響深遠,被後人稱之為隆中對。”
“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諸葛亮提出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這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
“劉備得孔明,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
“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時局危在旦夕。”
“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這場勝利來之不易,也為劉備取得了立足之地。”
“之後,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在蜀中建立漢國,至此稱帝。”
“而諸葛亮,就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不久,劉備病逝白帝城,托孤與諸葛亮。”
“在病榻之上,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並讓後主劉禪事之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