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八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魏以河西地予秦。

秦惠王九年,秦軍攻魏,取河東的汾陽皮氏及焦曲沃。

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取魏蒲陽。

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十五縣給秦。

從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並,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基地。

秦惠文王十四年,嬴駟效仿山東六國的做法,亦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

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裏疾破魏、趙、韓三國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

但西方的義渠又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

在東西夾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

然後又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

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國、蜀國的威脅,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采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為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時義渠憑借騎兵特有的機動性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劫掠,甚至曾經侵入到秦國的洛河流域。

正是義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才使公孫衍能夠說動秦惠文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義渠。

秦國對付義渠這些遊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很有效果。

遊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以避免大批馬牛羊被餓死。

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

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秦惠王十一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在前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占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他就一直覺得自己在鞏固既得權力之後,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是贏駟取得重大政績的關鍵。

他不僅重用贏華、異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

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魏人都能為贏駟重用。

在贏駟看來,這樣一批能臣造就了此時秦國的輝煌,也反映了他識人馭人的本領。

看到了商鞅,他總是會想起自己任用的一係列人才,其中讓他最自豪的,自然是重用張儀。

贏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

在秦與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攻秦之兵。

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的華彩篇章。

贏駟覺得自己很好的繼承了父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