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片語自有乾坤,豈在一麵之詞(2 / 2)

不過,再看河北道南邊,卻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值得一提的是,那位盧欽差救災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挑選災民和流民中的青壯,負責興修水利,並提供食宿,發放工錢。

這一舉措,受到很多人的詬病,邱言麵前的這位孔三衛,對此就表達了憤慨,認為盧欽差不愛惜民力,是個酷吏,要用民眾鮮血去換頭上的烏紗,在他的描述中,工地上極其悲慘,可謂人間煉獄。

不過,邱言卻從對方描述中,發現了一點端倪,就是他沒有提到工地上出過人命,可見所說和事實是有出入的,參雜了很多自己的情緒進去。

這不是邱言因為個人傾向、立場做出判斷,按照孔三衛的語氣,可見他對這個以工代賑的做法是深惡痛絕的,如果出了人命,必然會拿出來大說特說,大加鞭撻。

其實,以工代賑的方法自古有之,可謂一舉多得,一方麵能讓災民有個容身之地,同時解決飲食和物資問題。

另一方麵,則可將災民禁錮住,不讓他們流動,變成流民。

對於王朝統治者來說,大規模的流動人口,是巨大的威脅,和邱言前世的就業崗位一樣,在普通人家看來,就業關乎收入和生活,可在統治階級來看,就業代表的並非隻有經濟價值,還能限製青壯人口的流動,維持穩定,與之相比,經濟價值反倒是附加價值了。

這一點,古今中外,無論用什麼花言巧語包裝,概莫能外,隻是宣傳的效果不同罷了。

除了這兩方麵,工程本身也可以緩解災情,重建社會經濟,實際上,古代的很多事情和現代是一樣的,隻是未用相應話語去描述而已。

而今,在盧欽差的主持下,河北道的南部和中部,已脫離了最危險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給自足了,但他依舊沒有停止申請物資,用以維持投入,支持以工代賑之法。

不過,但凡這種事,最怕的就是出現人命,一旦有人因做工而死,就會有人將事情和災禍連在一起,彈劾、斥責、謾罵——動嘴的人,自然比做事的人犯的錯少,從而占據道德上風。

所以,從孔三衛沒有抨擊人命官司這點,邱言很輕易就能判斷出,工地的情況和對方所描述的並不一致,至少不是那種黑暗、血腥的地方,在輔以情緒感知,就更能佐證了。

但說著說著,孔三衛的話卻漸漸偏轉到了他從前隨親赴任,見過的施政方針上了,並說了些見解。

“聽孔兄的意思,若由你來施政,有信心比盧欽差做的更好?”

“做的更好不敢說,但至少知道‘仁義’兩字是怎麼寫的!”孔三衛斬釘截鐵的說著,“為蒼生謀福祉,方能不負此生!”

邱言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他知道有些東西,不真正接觸過,是不會明白的。

世上人道多有製約,有些人在還沒有接觸的時候,總是充滿理想,認為自己能夠克服困難、抵住誘惑,但真正麵對之時、碰壁之時,卻往往選擇妥協和退縮,隻有那種無論如何也要達成目標的人,才能脫穎而出,當然,這種人未必是好人。

見邱言沒有接話,孔三衛眼中閃過一絲不快,他後麵準備的話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好在,他還記得過來的目的,便順勢將話鋒一轉:“邱兄是明白事理的人,見了城外慘狀,應該也有觸動,昨晚也捐了不少,可見盛名之下無虛士,但何不更進一步?”

“哦?如何更進一步?”邱言不動聲色的反問。

“是這樣的,”孔三衛一臉肅穆的道,“在下想要號召城中商賈,捐出家中錢糧,隻是我人微言輕,難免有諸多阻礙,而邱兄名滿天下,若由你出麵,他們必然不敢私心作祟,傳揚出去,也是一樁美談。”

“孔公子,”孟威聽出一點味道來了,插話道,“修撰大人有要事在身,不便在此多留,你的提議……”這話倒是不假,邱言此番奉旨入京,孟家之所以能順利接人,還是得益於邱言領兵南歸時的那次變向,這才能占有先機,但這些事情,普通人如何知曉?

“你是什麼身份?我與邱兄說話,也有你插話的份?”孔三衛看了孟威一眼,見了他的裝扮,露出輕視,嗬斥一句,又對邱言道,“若邱兄不願,大可離去,隻是若被城外災民知道了邱兄袖手旁觀,恐對名聲不利。”

“你!”孟威先被輕視,又聽出威脅之語,登時生出怒火。

但不等他發作,一個邱言耳熟的女子聲音,就從門外傳來——

“孔三衛,你還是這般自以為是,沉溺一心不可自拔,隻是這次太過放肆了,莫非想挾民願威脅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