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這種建築物從建築結構的角度來進行劃分,其實是擁有很多個不同的組成部分的。
位於建築物最下方的是塔基。這個部分光看文字就可以看得出來,是整座建築物的地基。塔基總共可以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被埋在泥土下方的基礎,有的時候直接連通著被建造在地麵下的地宮。而另外一部分則為於泥土上方,是人們能夠看得見的基座。
早期的寶塔,它們所擁有的基座都較為低矮,就好比將一個花壇環繞起來的石砌邊緣一般,光是從視覺上來看,就可以看得出它根本不是建築物的重點。但是後來伴隨著寶塔的建築風格的變化,基座這個部分成為了越來越不可忽視的要點。
應縣木塔所擁有的基座,就是總共兩層的石台。位於上方的那一層完美地契合了整座寶塔所擁有的正八邊形平麵結構,而下麵的那一層則有著與之不同的形狀。這種非常規整並且寬大的石台,瞬間就讓寶塔如同矗立在寬大台基上麵的殿閣一般,顯得相當正式與尊貴。
基座的上方就是塔身。這個部分作為寶塔最主體的區域,可以說除了屋頂最上方的結構以及基礎以外,其他所有的建築構件全部都可以劃歸到這個部分當中。
根據使用建築材料的不同,以及建築物的建築結構的不同,這個部分可以說得上是變化萬千,每一座寶塔都各具特色,需要結合整座建築物來加以討論。
而除開了塔身這個部分以外,剩下的最後一個結構就是塔刹了。
同樣都是攢尖頂的建築,不管是建築規格非常高的天壇祈年殿,還是隨處可見的各種方方正正的小亭子,這些建築物的屋頂,全部都讓它們所擁有的斜坡彙聚在了同一個地方。
這個彙聚而成的焦點,並沒有進行什麼非常繁複的裝飾,看上去造型質樸簡單,並不會顯得與整個屋頂格格不入,但是,寶塔所擁有的屋頂,就和這些普通的攢尖頂建築物不一樣了。
塔刹這個部分,就是直接矗立在寶塔所擁有的攢尖頂屋頂的彙聚處的。這樣兩個字聽上去好像非常的簡單,但是事實上,這個結構部分卻同樣可以被劃分成為好幾個不同的構件。
塔刹所擁有的基礎當然就是刹座。這個部分作為巨大的塔刹的基礎,負責將上部的結構,與寶塔的屋頂充分地結合在一起,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由於寶塔這種建築物與佛教之間緊密的聯係,以及佛教所擁有的各種佛像經常會使用到蓮花這個要素作為裝飾或者幹脆就是菩薩所端坐的寶座,因此,蓮花這個要素同樣也被用在了塔刹上。
將刹座進行裝飾性的雕刻,有的寶塔會選擇讓蓮花的花瓣指向天空。這種如同菩薩所端坐的寶座一般的造型,就被稱之為仰蓮。有的時候光擁有這樣一朵麵向天空的蓮花還不夠,建造寶塔的工匠以及設計師,希望能夠在這朵蓮花的下方再加上一朵蓮花,於是,俯蓮也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這一朵蓮花將自己的麵孔朝下,仿佛如同水麵上一朵蓮花所形成的倒影一般。兩朵蓮花背靠背,共同裝飾了刹座,而刹座上方的部件,則種類繁多,組合搭配的套路也多,要根據設計師以及整座寶塔所應該發揮的作用進行變化,不能夠一概而論。
寶頂,也被稱之為寶珠,這樣一種結構是比較簡單的。有可能是球狀,也有可能是被磨平了尖角的水滴狀,或者是其他與之類似的,但是終歸可以被概括成為一顆珠子的形狀,這樣的構件就被稱之為寶頂。
相輪,這則是刹身最為常見的建築部分。從形態上來看,類似於玩套圈遊戲的時候,將好多個完全不同的圈,套在了同一根木頭小棍上,這些圈當然會在建造的過程當中保持兩兩之間的合適距離。
從整體形態上來看,呈現中間大、兩端收縮的紡錘形狀,相輪起著敬佛的作用,因此假如不是宗教建築,那麼這樣的寶塔其實可以不裝這樣的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