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飯圈邏輯主要是涉及社會認同,內群體偏見,外群體偏見。
所謂內群體,就是人們一般用我們所指代的那群人。
而外群體,一般就是指非內群體的成員。通常就是他們所指的對象。
內群體偏見和外群體偏見,就是人類會認為的,我們比他們更好。
不管你客觀與否,但凡你說一點不好,那就是對家!
非黑即白。
不是黑就是粉!
它的習慣是給任何人、事、物貼上標簽和立場,以此決定對其好惡,繼而黨同伐異。
不存在中間路線…
影視行業為什麼要搞飯圈邏輯?
很簡單,為了降低風險!
很多製片公司都做過降低風險的措施,比方說植入廣告。
電影這種產品風險極高,你哢哢哢拍一年,幾千萬下去,結果票房三日遊,公司當場暴斃。
選擇植入廣告,開機的時候就回收一半甚至全部成本包製片和宣發,安全係數令人暖心。
好萊塢搞分級投資,必然大賣的製片廠自己投,有風險的,風險很大的,就吸收外來投資…
互聯網前期還真不是刷數據,而是實打實能動員群眾去買電影票…
但作品還是那些作品,很快票房和網站播放量的數字開始難看,得做運營了。
投資人要看數字,廣告主也要看數字,資本隻看數字。
他們就鼓勵粉絲買單,甚至給各大粉絲入團直接下達任務…
為什麼那些年娛樂圈花團錦繡?
一句話:屎坑裏開出的花會更鮮豔,因為肥料足!
所以,很多人評價那些年的內娛:惡臭味十足。
確實挺足的。
沈長林很了解這些,他這篇微博主要是寫給很多投資人看的,讓他們警惕一點,別一窩蜂砸粉絲電影!
嗬嗬…
誰管你?
……
截止7月5號,《魔盜團》上映15天,第三個周末前,累計票房成功破十億。
成為繼《泰囧》、《西遊降魔篇》之後第三部破十億的國產電影。
而且是速度最快的——《泰囧》上映19天,票房破十億,《西遊降魔篇》則是16天…
最關鍵,因為《小時代》的緣故,《魔盜團》熱度賊高…
專業機構給出了16億的票房預測。
至於《小時代》,7月4號當天,單日票房則滑落到了千萬以下,上映九天,累計票房2.6億。
因為7月4號,《盲探》上映了。
接下來還有《太極俠》、《重返地球》、《天台愛情》,估計《小時代》應該能恰好過三億…
這個成績已經很了不起了,《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的內地票房也才3.16。
《魔盜團》已經過了密集宣傳期,一群人也回到京城…
但該做的收尾工作,還是要做!
比方說現在,沈長林就在北電大禮堂跟學弟、學妹還有老師們分享自己的心得。
“《小時代》這樣的電影肯定會出來!郭景明做了導演,未來很多演員、歌手甚至是主持人都會做導演!”
“中國的粉絲文化也是這幾年的事情,在其他國家,粉絲在整個觀眾族群中代表性很小,但中國人口數量眾多,所以讓粉絲的力量看起來更強大、更有爆發力、也更極端…”
“這個行業發展太快,缺乏經驗值累積,所以很多東西都變成一種突發性的、人雲亦雲的現象,從業者會發明特別多的詞彙,比如大數據、大IP,大家常常是一窩蜂式的,好像有了IP、大數據、粉絲就能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