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沿著山路走了五個時辰,等到天色微明,向二所在的全軍終於是走出了岷山。

山路盡頭是一個很長的下坡,走出叢林的騎兵紛紛鬆了一口氣,太憋屈了,身為騎兵卻在林子裏麵鑽,這下總算是出來了。

下坡的盡頭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平原,隻有在極遠極遠的地方存在著幾座頂部積雪的雪山,另一邊一條大河緩緩流淌著,站的遠了根本沒辦法看到那些奔騰的流水裏蘊含的蓬勃力量。

出了山路的騎兵按照軍令開始整隊,自從集結開始,連續行軍五天,換了誰都會感到極度的疲憊。

尤其是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行走的馬匹們,此刻也在此起彼伏的打著鼻息,看得騎兵們心裏又是一陣對李易的咒罵。

又花了半個時辰,總算是所有騎兵都出了山,在密林和平原交界處的山坡上,此時已經出現了密密麻麻的騎軍。

李易端坐在馬上,等待著手下的傳令兵們在進草原前進行最後一次人數核算,他看著遠方的草原,心裏滿是感歎。

隻花了五天,就摸到了草原邊上,可以算是進軍神速了。

可眼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前後兩軍的隔閡,比如這些天軍中多出的消極聲音,還有低矮的士氣。

時間太緊了,李易大概也就隻能寄希望於在打完第一場戰事後,這些大唐邊境精銳騎兵們,能多少恢複些血性。

傳令兵一一歸來,整個軍陣完成了集結,李易身在最前方,猶豫著要不要訓個話。

自古打仗都需要做思想工作,因為手下的兵並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他們是一個個完整的人。

不知兵的將領總是覺得自己手下兵多就一定能打贏兵少的對麵,但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場數字遊戲,其中的門道,簡直可以稱為藝術。

李易還記得以前師父給自己講的故事,那個叫韓信的人的故事。

他曾經對著皇帝劉邦說了一句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這不僅是一句成語,一句名言,它更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壯語。

自古以來,有資格說出這句話的,最多不超過十五個人,而很顯然,現在的李易並不是其中一個。

他沒有什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也沒有從小接受係統的軍事培養,他隻是有過一個師傅,教過一本兵書,還有種種機緣巧合把他推到了這個位置。

若是以往,他還能有些僥幸,帶著五千個人打一場奔襲戰,可以當做一場練習,一次經驗的積累,一次成為名將的敲門磚,但這次不同,這次的奔襲戰,關係到的不僅僅是這五千條在草原上舉目無援的性命,關係到的不僅是他李易的前程,關係到的還有在長安的殿下。

所以李易的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他知道自己不能輸。

說起戰爭,如果剝去戰爭的所有包裝,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戰爭的形式就是人與人的搏鬥。

如果是兩個人打架,如果其中一方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甚至湊巧還練過武,那他多半可以得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