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黨羽朋比 (二合一)(1 / 3)

雪白的宣紙點點筆墨躍然於上,沉憶辰書寫的《宗藩弊論》並沒有全文痛斥宗室藩親的惡果,相反站在古人的思維跟皇親國戚的角度上,描寫了他們的重要性。

“以太康之屍位,而有厥弟五人,使其並建茅土,為國屏翰,羿何至篡夏哉!”

開篇這段話取自明末啟蒙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探討夏被周滅亡,原因在於太康沒有分封五個弟弟為諸侯,使之成為國之屏障,這才導致了最終亡國。

接著沉憶辰把話題轉到了春秋戰國的四大公子身上,描述了各國宗室對於維係統治產生的巨大作用,明麵上依舊是稱讚前朝宗親的正麵影響力。

但是接下來沉憶辰卻筆鋒一轉,開始探尋宗室產生正麵作用的本質,認為他們能興國安邦其實根本原因,並不是宗室的身份,而是他們本身的才華。

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在於人才,帝王挑選人才要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就算對方出身於皇族世家,依舊可以舉賢不避親。

所以下一句沉憶辰就寫道“宗室漢唐之製,皆以宗親與庶姓參用。入為宰輔,出居牧伯者,無代不有。”

這句話的意思更為淺顯直白,漢唐之所以能開創盛世,在於他們宗親跟庶民百姓並用,甚至可以官至出將入相,沒有任何的限製。

《宗藩弊論》寫到這裏,基本上用來先揚後抑,隨即沉憶辰圖窮匕見的抨擊道:“然則自古以來,待宗人之失,未有如有明者也。庸疏而舍戚,內羈而外親,既不得筮仕為吏,而複限之於國城之中,若無罪而拘之者。”

沒錯,這才是沉憶辰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明朝曆代帝王打壓下來,讓皇親國戚不得入仕為吏,也不可參合四民之業,隻能世世代代困於封國城池中,簡直就跟無罪拘禁沒什麼區別。

或者換句更為粗俗點的說法,這就是養豬!

商輅站在一旁,看著沉憶辰在宣紙上奮筆疾書,直到這一段寫出來,他隱約意識到對方上疏的真正意圖。

沉憶辰並不是在為皇帝擋槍,轉移宗室藩王對於易儲的注意力,他這是要改祖宗之法,解開大明宗室身上的枷鎖封印!

如果這封奏章能在朝堂宣讀出來,恐怕成為大明宗親將會為之沸騰,把矛頭全部對準景泰帝朱祁玉。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宗室藩王而言,你皇帝換誰當太子關我屁事,又不是讓我兒子去繼承江山。相反生在皇族出身高貴,卻隻能當豬一樣被圈養一輩子,沒有哪個宗親會不想品嚐權力的滋味。

沉憶辰這封奏章一出,毫無疑問是在幫他們奪權,欲望這東西就如同出籠的猛獸一樣,點燃了想要再熄滅就沒那麼容易。….當然,沉憶辰不會那麼好心,去幫明朝宗室藩親們爭權奪勢。“揚”的部分已經寫完了,接下來便是“抑”的部分。

“為宗藩者大抵皆溺於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遊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

這段話極其直白,直指長久養豬下來導致明朝宗室,名義上生在皇族是天潢貴胃,實際上就是一群妥妥的廢物!

朝廷不應該縱容圈養廢物,那麼就應該讓宗親藩王自食其力,剛好搭配上前麵圖窮匕見的放權。於是乎在最後的結尾處,沉憶辰這才提及克扣削減宗室俸祿,征收王府莊田稅收,以及取消世襲罔替等等特權。

不過提出的這些條件,沉憶辰心中很清楚屬於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行為,肯定短時間內是達成不了。但借用後世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華夏人喜歡調和折中,屋內太暗須開一個窗戶,定然大家是不允許的。

反之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那麼大家就會調和,同意開個窗戶。

隻要能達成大幅削減宗室俸祿,避免王府莊田的繼續擴張兼並,某種意義上沉憶辰就算是成功了大半。治大國如烹小鮮,任何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別說涉及到了宗室皇權。www.x33xs.com

沉憶辰身居官場這麼多年,早就明白了徐徐圖之的道理,他會一點一點的削弱整個宗室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