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君臣知己 (二合一)(1 / 3)

楊鴻澤這句話說出來,在場文武百官紛紛側目,仿佛有些不可置信。闌

誰都知道他是禮部尚書胡濙一手培養,並且推選入閣的後輩,哪怕不顧怎麼師生門人的情份,單單知遇之恩就不能在這種重大決策上唱反調。

結果楊鴻澤卻選擇支持沉憶辰的宗藩改革,難道此子天生反骨嗎?

別說是在場眾官員,一向喜怒不形於色的胡濙,同樣側目望向楊鴻澤,臉色神情複雜無比。

當初選擇扶植楊鴻澤上位,就是看重此子出身寒門沒根基背景,日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控製。另外就是楊鴻澤性格耿直,屬於典型的傳統理學家,眼中容不得絲毫沙子,注定會站在沉憶辰這種“離經叛道”之輩的對立麵。

但是長久的培養接觸下來,胡濙就發現自己看中的楊鴻澤優點,同樣成為了缺點。倔強遵守禮法,就很難讓他去做些官場齷蹉之事,另外書生意氣過重,擺在首位考慮的就不是個人或者團體利益,更多是心中的道義。

事實證明,自己確實沒有識人之明,第一次看錯了沉憶辰,本以為是圓滑鑽營之輩,卻在關鍵時刻能做到奮不顧身。第二次錯看了楊鴻澤,本以為能掌控駕馭,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

相比較眾人的驚詫,沉憶辰與楊鴻澤對視著,嘴角卻浮現出一抹澹澹的笑意。闌

其實早在擔任會試總裁接觸的時候,沉憶辰就已經察覺到對方有著屬於自己的底線,這份固執的初心超越了陣營帶來的割裂,楊鴻澤會去堅持認為對的事情。

如同自己這般比奸臣更奸也好,像腐儒那樣固執死板也罷,至少在以天下為己任這點上麵,隻要是個讀書人都沒有多大的差別。

壓製宗藩帶來的好處,楊鴻澤不可能看不出來,這就是他為何會表決同意的原因!

龍椅上的景泰帝朱祁玉,看著閣部大九卿最終的廷議結果,整個人顯得有著失神。理論上來說,限製宗藩財權對皇帝而言,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

但是朱祁玉不知道為什麼,總感覺有些事情出現了大變的征兆,沉憶辰對於宗藩的改革就相當於埋下了一顆種子!

“既然閣部大九卿廷議表決通過,那戶部金卿就暫緩發放宗室俸祿,先行把征討軍將士們的軍功銀補齊。”

“至於後續宗藩將如何改革,還需要製定具體的章程,朕今日有些乏了,暫且先行退朝吧。”闌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是沉憶辰最初的想法,能最快速度讓將士們把軍功銀給拿到手,就算達成了既定目標。但今時不同往日,沉憶辰完全沒有預料到閣部大九卿重臣,有超過半數支撐自己的宗藩改革。

那麼沉憶辰就不可能善罷甘休,必須坐地起價了!

“陛下,臣願主編《宗藩條例》,以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對皇親國戚的改革章程。”

….上疏《宗藩弊論》僅僅是建議,想要到執行層麵必須要形成律法條文,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改革。明朝嘉靖年間麵對宗室膨脹帶來的壓力,就出台了《宗藩條例》加以限製,但治標不治本。

原因在於你想要削宗祿莊田,前提至少得給宗室一條活路,高層親王、郡王級別還好說,底層宗室那真的就靠宗祿過活,必須要給他們自行謀生的權力跟自由。

沉憶辰很清楚換做別的官員來編寫《宗藩條例》,是絕對不敢得罪皇帝給宗室放權的,這件事情唯有自己來做,才能徹底根治明朝整個宗室製度帶來的弊端。

宗藩的特權階級如果能順利解決,有了這麼一個樣板工程存在,那麼下一步沉憶辰就會拿“自己”開刀,明朝的士大夫階層膨脹之後,同樣是依附在國家上麵的毒瘤!闌

“此事還需商議,沉卿,要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景泰帝朱祁玉同意閣部大九卿表決,就意味著他身為皇帝做出了讓步,可以克扣宗室俸祿並且執行上疏中某些諫言策略。可如果要原原本本按照《宗藩弊論》進行改革,那麼相當於徹底改了祖製,天下朱氏宗親怕是得戳皇帝的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