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儲君的養成(1 / 2)

隨著朝廷官署的完全搬遷過來,武昌府的街頭,日益繁華起來。

視察了武昌造船廠的籌備情況之後,玉柱負手立於江岸邊,望著往來穿梭的大小貨船,不由微微翹起嘴角,扭頭問張廷玉:“衡臣呐,遷都之事,是不是做對了?”

“回皇上,遷都於武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張廷玉即使很想反對,卻也完全找不到理由。

事實俱在。

自從遷都於武昌府後,運河上的百萬漕工們,逐漸變成了大江上的漕工。

船是現成的,人手也是現成的,直接平替了。

而且,從江南財賦之地,運輸糧食到武昌府,可以一船到岸。這就比,送漕糧進京,輕省了許多倍。

漕糧沿著運河北上,一路要經過幾十道船閘,沿途的所需的纖夫,數以十萬計,確實是靡費頗多。

京城在北邊,沿著運河的諸多州府和集鎮,都跟著龐大的人流和物流,富裕了起來。

比如說,法國人的橡木,隻風幹三年。而英國人呢,除了木料要風幹五年之外,還會持續性的塗抹一種特製的防腐油脂。

玉柱就在武昌,為了就近指導造船工業的發展,武昌造船廠也就應運而生了。

帝國海軍軍官學校,校長和教官都是聘請的英國人,教材也是現有的英國教材。

這是死命令了,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張廷玉隻得點頭答應了。

不過,玉柱很清楚,造木船的最佳材料,其實是柚木。

專業的事情,必須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資本家不是慈善家,不賺錢的生意,人家憑什麼來做?

張廷玉分管戶部,玉柱叫他來,主要撥款的問題。

風帆戰列艦的時代,歐洲人造艦的木料,要麼是橡木,要麼是胡桃木。

遷都武昌後,長江沿岸的各大州府,比如說,九江府、安慶府、池州府等府城,也肉眼可見的速度,富裕了起來。

海軍的作戰思想,博大精深,不怕落後,就怕不肯努力學習,再奮起直追,最後完全超越英國人。

“衡臣啊,武昌造船廠的撥銀,無論如何都必須按時下發,不能有任何的拖延。”玉柱再次叮囑張廷玉。

沒辦法,就算玉柱是穿越者,對於指揮海軍作戰,他也完全是個門外漢。

但是,實踐證明,修堤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監工衙門也很可能與河工衙門,狼狽為奸,沆瀣一氣。

玉柱回到辦公室後,把小鐵錘和小軒玉,一起叫了進來。

不過,英國造船資本家,選的地址是吳淞口。

倭國和英國結盟之後,倭國的海軍艦隊司令,有段時間都是由英國人擔任的。

具體是什麼油脂,英國人一直諱莫如深,避而不言。

“皇上,朝廷需要花銀子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呀。”

剛剛竣工不久的河堤,居然就被衝垮了,而且地方官居然好意思說是千年遇的山洪爆發,實難防範。

玉柱笑了笑,說:“除了帝國陸軍的軍費,帝國海軍軍官學校的經費,屬於是最優先級之外,武昌造船廠的經費,必須確保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