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濤看到這個龜馱碑的時候,直接就愣住了。
這東西,可不是一般的墓葬能夠用的。
但凡用得上這種東西的,那可都是最頂級的大墓。
卻沒想到,居然在這哈密的丘陵上,找到了這樣一個龜馱碑。
古人凡興建寺廟道觀等大型建築,都必須以石碑做紀念,石碑之下通常有碑座,而碑座的形狀也頗為獨特,看上去就像一隻大烏龜。
龜馱碑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不過最初的時候,龜馱碑並不叫龜馱碑,而是贔屭,又名龜趺、霸下。
後來才慢慢演變成通俗點的叫法,龜馱碑。
最早的龜馱碑,可以追溯到陳宣帝年間,北周武帝滅佛時,齊地海曲慧聞禪師被迫從海上南下,結果遭遇了大風浪沉船,後被一隻神龜所救。
慧聞禪師向神龜道謝,結果卻從神龜口中得知,這是石梁溪放生池裏的老龜,後來慧聞禪師將故事講給陳宣帝聽,宣帝很是感動,下詔建報恩寺,並立石碑。
石碑有龜背負,這邊是龜馱碑的由來!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傳說,龜乃東海龍王九子之一,名“贔屭”,這也是龜馱碑最早不叫龜馱碑,而是贔屭,又名龜趺、霸下的原因。
“能夠用上龜馱碑,肯定是這邊的大人物。”
“隻是不知道,這裏的大墓,究竟是哪位大人物的?”
“是哈密當地曆史上的大人物,亦或者是曆史上,曾經鎮守邊疆的大人物?”
疆省曆史上,曾經幾度易主,但最終到了清朝的時候,被左宗棠再次收複。
清朝晚期,整個九州大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大劫難,列強諸國對九州的侵略,和內部不斷動亂的局勢,使得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我朝土地麵積大,疆省可以不要了,眼下海防才是重中之重。”
“疆省自古以來,就是九州的領土,怎能拱手讓給他人?堅決不能放棄!我不能容忍疆省被他國侵占。雖然我今年已經六十有三,但是就算豁出去我這條老命,也要收服疆省!”
這是朝堂之上,左宗棠和那些反對出兵收服疆省那幫人之間的對峙。
早在十九世紀,沙俄帝國就一直窺視我北部邊境,特別是在當時的清政府,經曆了鴉片戰爭之後,以阿古柏為首的中亞浩罕國在沙俄和英格蘭的支持下,公然入侵疆省,成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政權”,並且在當時的國際上,還得到了一些國家的認可。
對於九州而言,這已經不單單是邊疆危機,更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危機,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那麼疆省將會最終從九州地圖上消失,繼而出現在他國的地圖上。
然而就在左宗棠授命擔任欽差大臣,主要負責收服疆省的準備工作時,又遭遇了巨大的困難。
先是軍餉軍糧問題,這兩個最終被左宗棠解決,但是接著又遭遇了更大的問題,同治十三年,東瀛狗來犯,清朝的海防和塞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雙重考驗。
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批人,主張以海防為重,放棄塞地,好節省糧餉用作海防。
左宗棠堅決反對,要求塞防與海防並重,並且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果不能收服疆省,則以後需要大量的軍隊住手,不僅對海防無意,甚至還會引得英、俄繼續入侵。
光緒元年,清政府終於下令,命令左宗棠全權管理三軍。
公元一八七五年,六十三歲的左宗棠,被任命為出征將軍,在經過了一年準備後,公元一八七六年四月,抬棺出征,西定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