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入新疆的第一仗,就奪回了迪化,之後左宗棠根據疆省複雜的地形,最終製定了“由北向南,緩進速戰”的策略,很快便將吐魯番收回,疆省門戶,自此打開。
之後,左宗棠率領的清軍,收服了疆省全部失地,並且震懾沙俄,在一八八一年的時候,簽訂《伊犁條約》,收回伊犁。
這一場勝仗,林則徐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為道光年間鎮守邊疆的大臣,林則徐後來被道光帝派去虎門銷煙,但是禁煙不久後,就被當成了“替罪羔羊”,流放新疆。
就是在此期間,林則徐遇到了左宗棠,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成為莫逆之交。林則徐將自己從政及治軍的經驗,都全部傳授給左宗棠,並且將自己在鎮守疆省時,考察當地的地形,還有兵要地治等,擬寫的一本資料,贈送給了左宗棠。
就是這本資料,為左宗棠收服疆省,節約了很多時間。
再往後,到了一八八三年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的左宗棠,麵臨來犯的法蘭克,不顧自己的身體,不分晝夜的奔走在第一線,以七十多歲的高齡,打得法軍接連敗退。
然而即便是打了勝仗,無能的清政府,還是與法蘭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之後左宗棠含恨離世。
發現龜馱碑之後,王小濤便開始更加認真的,觀察起了現場的地形。
這是一個,曾經被開過礦的丘陵,如今因為礦產資源已經被開發殆盡,這才荒廢了下來。
經過了肆意爛挖開采的丘陵,地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動,不複當初的麵貌。
這種情況下,想要通過現有的地形外貌,去直接判斷出,如果曾經存在大墓,位置應該是在何處的情況很困難。
這個難,即便是對於正統四派的盜墓賊傳人而言,亦是如此。
但是放到王小濤麵前,就都算不得什麼了。
一番認真的搜尋之後,王小濤又在廢棄的礦坑裏麵,找到了一些石刻。
這些可不是普通的石刻,而是石相生,本應是立於大墓神道兩旁的,但是現在卻出現在了,廢棄的礦坑裏麵,這讓王小濤很是擔心。
“隻希望,這裏的大墓,可千萬不要因為開礦,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連神道兩旁的石相生都被破壞了,墓葬不被破壞的可能性,那就很小很小了,鬱悶的王小濤,隻能是這樣在心中,默默的祈禱。
古墓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幾乎所有的大墓,也都是這樣一個相同的朝向。
後有看山,前有伏案,左側地勢明顯比右側高,然後有溪流自兩側地勢環抱而下,於正前方彙聚。
水流速度很慢,僅憑肉眼的話,根本看不到河水的流動,這些在風水上,都是最上等的風水寶地。
以王小濤得到傳承裏麵風水堪輿的能力,很快就找到了墓室的入口,居然就在廢棄的礦坑內,而且距離礦坑隻有不足一米的距離。
當時挖礦的時候,那些工程機械設備,但凡再多挖一些,當場就要直接把墓室挖出來。
“呼!”
“還好,還好!”
重重的鬆了口氣,王小濤就要開挖。
然而此時,卻發現了意外的情況。
土壤是鬆動的。
再挖幾下,這種鬆動的情況更嚴重。
接著更是“轟隆”一聲,直接坍塌,露出裏麵的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