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到了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年初先是以文立世、仁義無雙,才名響徹大漢的解瀆亭侯劉萇病逝!
下文人墨客無不捶胸頓足,恨其蒼不公,一代大儒隕落。
年終,漢桓帝崩,竇太後與大將軍竇武,在漢室宗親中挑選能繼任大統,年齡容易擺布的宗親,便將目光放在前解瀆亭侯劉萇嫡長子劉宏身上!
隻因劉萇之名響徹大漢,外人信服,而其有兩子,幼子劉宇時年四歲,劉宇雖但卻有神童之名,學什麼都快且性格跳脫調皮搗蛋。
長子劉宏十二歲,雖有才名,但性格軟弱,相比四歲的神童劉宇來,還是劉宏容易被掌控。
所以竇太後立其為帝,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輔政。
而傳聞中,劉宏劉宇兄弟倆感情很好,劉宇調皮搗蛋,時常搞得侯府雞飛狗跳的,大禍不闖,禍不斷,都是劉宏幫著劉宇背鍋,沒少挨劉萇鞭子。
據劉宏被帶走當傀儡皇帝的當,劉宏和劉宇當著已經是太後的董夫人麵,兄弟相擁哭了好久。
最後在劉宇依依不舍和劉宏三步一回頭加之董太後嚶嚶的哭泣聲中,一行人漸漸遠去。
直到護送隊伍已經變得螞蟻般大,劉宇才喚回管家劉忠,失落的回到侯府。
至於為何劉宇不去帝都洛陽?劉宇去了洛陽,那麼誰接任解瀆亭侯位置呢?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劉宏正式繼承帝位,但宦官與外戚官僚士大夫間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節矯詔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及尚書令尹等,並夷其族,迫太後歸政。
二年,中常侍侯覽興大獄,將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等10餘人下獄處死,此為第二次黨錮之禍。
劉宏號漢靈帝,在位期間,想重整山河,還大漢朗朗乾坤,便想用宦官抑製外戚,從他們之間的爭鬥中謀取利益,漸漸的手中有了權力,不再是一無是處的傀儡。
可如今大漢雖然沒有達到滿目瘡痍根基不穩的狀態,卻也內憂外患不斷,士族又卷土重來。
何況各地陽奉陰違,聽調不聽宣,實在分身乏力,慢慢的一腔熱血,逐漸變涼,被磨去了棱角,變得有些心灰意冷。
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年初,河間國治所樂城,侯府內,正中的一間院落正傳出一陣郎朗的讀書聲。
聽其聲音便知讀書之人年紀不大,但聲音洪亮頗有底氣。
少時,這讀書聲漸漸隱去。
這院落中,亭台樓閣,假山流水,花草繁茂,清香撲鼻,院落東北處一亭台內有一公子。
這公子約莫七八歲,長得眉清目秀,劍眉入鬢,尤其是雙眼,炯炯有神。
雖年少,但也英姿初顯。
貴氣公子對麵,坐一老者,約莫四五十歲,這老者麵目滄桑卻難掩其風采,一身儒袍更顯博學多才。
這時少年開口道:“鄭師,您讓我背的《春秋》、《詩》、《書》、《易》、《禮》、《論語》、……宇都已經倒背如流。
而禮、樂、射、禦、書、數,徒兒也盡數學會。而騎射不是弟子不學,而是弟子年齡太,忠伯不讓我學,怕我失足摔下馬。”孩童苦著臉道。
隻見老者滿臉的欣慰之色道:“哈哈,宇兒果然不愧是有神童之稱啊,為師少時便有神童之稱,沒想到老夫年老收個入室弟子更是青出於藍。”
道此處,老者緩了緩語氣接著道:“宇兒你無論學什麼都這麼快,但是宇兒你要知道,學以致用的道理,背會了不代表你就真的會了”
老者完,便從桌上拿起來一本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