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科確實心急如焚。
目前歐洲各個國家已迅速推廣使用秦克和寧青筠帶隊研發的“歐洲高空極端異常氣流預警及航班規避路線係統v1.0版”,效果非常明顯,起碼在近十天裏已再沒聽聞任何歐洲航班遇到高空異常氣流災害的消息了,而米國、日國、寒國等國家也對此產生了深厚的興趣,開始與歐洲氣象中心密切接觸,謀求引進。
與之相反,夏國在十二月底時航班遭遇高空極端異常氣流災害的報告卻越來越頻繁,在27日、28日、29日、30日這4天裏,居然每天都有超過10起報告。由於國內航班的導航係統並未利用N-S方程的通解進行過更新,依然是老舊版本,使得航班在遇到這樣的極端氣流時,隻能依賴機長和飛行員的判斷,再加上運氣僥幸平安度過危機——而這無疑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12月28日下午,飛機因為異常氣流而導致機翼部件受損,不得不緊急停在最近的機場裏進行緊急維護,幸而有驚無險,未造成人員傷亡,但這事已引起了新聞媒體們的報道及民眾在網上的熱議。
國內各個航空公司都急得像熱鍋在上的螞蟻,一方麵不得不放少了每天的航班次數,尤其是在曾經出現過高空極端異常氣流災害的航線,直接就停飛了,寧可飛一些經停的線路,也力求不要出意外。
另一方麵他們不斷地打報告請求國家提供技術援助,並且還病急亂投醫地打電話給國外大型航空航天製造公司的民用航空服務部,開出天價鈔票求解決辦法。
對這些情況楊承科既無奈又心急,通知國家氣象部門迅速集結起專家團隊來溝通此事,但上百人組成的專家團隊在進行兩天一夜的緊急磋商後,都攤攤手表示無能為力。
他們表示,想要實現準確預測,氣象科研水平要夠高,對整個大氣運動規律的認知程度要夠深,硬件條件要夠先進,預報人員的素質要夠強,經驗要夠豐富,重要的是災害出現的數次要足夠多,才能有豐富的數據作為分析的支撐,但國內的上述各方麵條件都相對落後,哪怕近幾十年來連年追趕,也依然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目前連台風這樣的大型氣流災害都無法準確預測,更別說局部空域裏的高空極端異常氣流災難了。
總之一句話,我們這些國內的專家已無能為力了,要不向國外的頂尖氣象部門求助吧,或者求助於秦克院士和寧青筠院士,聽說他們在最近與歐洲氣象中心進行科研合作,研究出了一款很厲害的氣流災害預警係統,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拿回國內來用。
專家們這樣的態度,楊承科倒能理解,一方麵這確實是國內的氣象預測現狀與困境,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秦克和寧青筠近年來風頭太勁,別人是木秀於林,他倆是直接兩人成林,威淩天下,短短幾年間就取得了別人一輩子都辦不到的耀眼成績,使得很多人對他倆又敬又妒,經常擺出“他們能就讓他們上啊,反正我們幹不來”的態度。
但理解不代表接受。
楊承科聽到詳細彙報後當場就氣得拍桌子了:“行啊,幹不來就找秦克和寧青筠幹是吧,那這些專家們的研究經費和工資也全給他倆啊!”
其實像楊承科這樣的大人物,早已修煉到喜怒不形於色,但隻要一想到秦克和寧青筠兩個明明才二十歲出頭已肩負著遠遠超越無數人的壓力與責任,卻仍要麵對這樣的妒忌,楊承科便壓下不火氣來,直接便對著彙報的秘書魯信平發火了。
魯信平不敢吭聲,等老板的火氣消了下來,才小心翼翼道:“老板,今天已經是31日了,要不要聯係秦院士寧院士問問研究進度?”
楊承科搖搖頭:“不要催他們,有成果他們自然會報過來。”
這次他讓氣象部門召集專家們討論,其實也是為了分擔秦克和寧青筠的壓力,這些天他根本不敢催也不忍心催這兩個孩子,尤其是寧青筠,還懷著兩個小寶寶,正是最需要休息之時,卻聽聞兩個孩子一直在挑燈夜戰,埋首到研究中,秦克甚至連最喜愛的籃球運動都停止了,這怎能不讓楊伯伯既心疼又心酸?
魯信平聽得出老板對於兩位年輕院士的深厚感情,心裏羨慕至極,而且聽說前段時間秦院士提出流體力學實驗室的編製人員翻倍,老板也是毫不猶豫就同意了,為此還特別向上頭作彙報,申請特事特批,這不,原本需要半年左右的流程,現在估計都差不多走完了,再過兩天就能把允許人員擴編的通知下發到清木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