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婷以前聽軍武宅們聊,總是雲山霧罩的不明就裏。這次因為聽明白了,所以才真的有了興趣。跑得快,皮厚耐揍。這都很容易理解。陳馨婷不明白為啥中線布局的統一口徑火炮打得準?
軍武宅給出了答案。因為都是統一的中線布局,如果炮口角度,裝填的發射火藥量,以及彈頭製作精度都一樣。那麼每一門炮發射後,著彈點的距離應該是艦船火炮的間距。
這可以用完全平行的延伸線,抵達終點時候的圖來想象。
但現實絕非這麼簡單。海上炮戰,己方戰艦在航行,對方戰艦也在航行。而且炮彈不是激光束在真空中照射,一秒鍾0萬公裏。主艦炮的炮彈初速也就是800多米每秒。
雙方的炮戰距離一般是從兩萬米開始對射。大海戰的時候,真正一擊斃命的攻擊基本是4000米左右。
便是4000米,炮彈也得5秒才能飛過4000米距離。兩萬米的話,炮彈飛行時間就得半分鍾。
而炮彈裝填,瞄準也需要時間。以當時雙方**全開,時速5節,也就是時速大概50公裏的速度。便是0秒一發,加上炮彈飛行時間。此時全速航行的戰艦移動的距離,也足夠讓本該命中的艦炮炮彈無法命中對方戰艦。
更何況,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海上軍艦自身的震動,還有隨著波浪起伏,都會影響射擊精確度。
所以統一口徑艦炮的戰列艦,其實是一門炮一門炮進行發射。
因為觀測人員可以觀測到上一發炮彈落入水中的浪花與敵艦的距離。把敵艦速度,等參數代入公式,下一發炮彈本就已經裝填完畢。這時候根據計算出的數據進行發射,就可以讓命中率大大提高。
一艘一戰戰列艦一般是8門主炮。在那個沒有電子計算機的時代,戰列艦對轟並非陳馨婷所想的那樣,是瞄準再打。瞄準固然還得瞄準,但是通過裝填好炮彈的主炮一門門的發射,通過逐漸修整誤差的過程,才能真正提高命中率。
而且戰列艦主炮口徑夠大,破壞力夠猛。隻要命中一兩發,很可能就讓敵方戰列艦失去戰鬥力,不得不退出作戰序列。
現在,陳馨婷聽到陛下終於有要采取新式戰艦的意思。隻覺得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陰雲是要徹底散去。
就在這高興的片刻,陳馨婷聽李長遠陛下繼續道:“你那個好兒子陳韶,起來也得叫我聲外公對吧。”
“聖上……”
“還是叫義父吧。既然別人這麼想,咱們又何必客氣呢。”李長遠陛下的聲音裏麵有著一種嘲諷和不快。但明顯不是對著陳馨婷而來。
“陳韶寫的那個《總體戰》,竟然有人想起來了,讀了之後還要拿出來當做辯解的借口。你是陳韶的娘。我想問你,你願意答應麼?”
陳馨婷果斷答道:“如果義父認同陳韶所寫的《總體戰》中的內容,我就沒什麼要。如果義父不認同,就讓那些人自己尋找理由。”
看著自己這個‘幹女兒’神色堅定,李長遠有種不出的感覺。最初的時候李長遠隻是將陳馨婷看做一個工具,一個用來對付司法係統裏麵那些堅定支持士紳體係的工具。
即便是在1870年頒布新政之後,李長遠依舊沒辦法徹底摧毀士紳勢力。理由很可笑,士紳們的特權固然可以通過新政發令去否定,真正執行的時候還得靠司法體係配合。
而司法體係中的許多人卻不願意在司法案件中做出對士紳不利的判決。
這場矛盾持續了好幾年。直到李長遠獲得優勢之後,正好遇到了陳馨婷的案子。
借著這場繼承權的鬥爭,李長遠陛下對司法體係中支持士紳特權的保守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替換,這才擊潰了司法體係裏麵的反對派。將1870新政中關於土地改革的部分全麵推行下去。
失去了司法體係的保護,士紳們不斷敗訴。逐漸失去了土地。而獲得土地的大周朝廷得以將土地分給無地農民,終於從根本上緩解了國內大量失業人口造成的巨大社會壓力。
李長遠卻沒想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陳馨婷的兒子陳韶的一篇興趣組論文《總體戰》,又成了風口浪尖的東西。
回想陳韶那篇《總體戰》的論文中關於工業國列強戰爭的分析內容。李長遠陛下最終下定了決心,“就讓兵部按他們的想法去做吧。”
“遵命。”陳馨婷果斷答道。她隨即又道:“義父,兒臣隻求給陳韶為大周繼續效力的機會。”
李長遠點點頭,“放心吧。國防大學的陸軍指揮係和炮兵係聯名,想要陳韶。我覺得陳韶還是去讀個參謀係短期班。這孩子的知識積累可不夠當個師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