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救災進行式(四)(1 / 2)

48軍中明確支持分地的將校,有八成出身挺高。支持救災的將校卻隻占48軍中三分之一的比例。

與之相比,之前救災行動中,接近100%的將校都支持救災。極少數態度不堅定的,也隻是擔心部隊在冰雪地裏救災,會讓部隊失去戰鬥力,遇到很大損傷。

在陳韶拿出合理的方案之後,這極少數的懷疑者也不再有什麼質疑。

為啥差距這麼大呢?陳韶搞不明白。於是會議結束後,陳韶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將校詢問起來。

大多數出身較高的軍官們的回答很一致,‘分地不是很對麼?為什麼不支持?’

遲疑者們更多是出身不高的軍官,他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也頗為集中,‘若是分地,就會得罪人啊。’

經過這番調查,陳韶才有點理解了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態度……如果他們的是實話。

有了想法,又花費了不少心思,陳韶才算靠邏輯推導的方式得出個結論。

看著結論,陳韶無比懷念起馬永亮這家夥。身為數學才的馬永亮,就能完全無視具體內容中的含義,隻根據邏輯學的本身的方式進行推導。所以馬永亮拿出的結果,不管看著如何違背直觀感覺,其實頗為可信。

然而陳韶並非這種才,自然就被具體內容給困惑了。大周1870新政,最堅定的土改力量並非來自於當年造反的底層。而是來自於大周最高的頂層。

之前陳韶曾經憑借著直覺與激情,對48軍將校過,‘分地是救災的手段’。雖然陳韶那麼了,其實心裏麵依舊認為分地是某種結果。

直到使用邏輯推導後,陳韶才發現真不是這樣。大周0年內亂中,人民起來造反的原因是‘痛苦的活不下去’。而不是因為手裏無地。

與農村裏的佃戶一樣,城裏的工人也沒地。城裏工人有些參與了造反,有些沒有參與造反。但是他們的目的從頭到尾和分地無關。而是與艱難痛苦的生活有關。在這方麵,城裏工人與鄉下的佃戶沒任何分別。

所以當今聖上推行新政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分地,而是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

曾經一無所有的佃戶們得到了土地,通過耕種獲得收獲。吃飽穿暖了,痛苦解除了,下自然太平。

農村重新恢複秩序,農民向城市出售糧食,購買城市的工業品。城裏的工廠繼續開工,工人也能繼續生活。雙方的痛苦都得到解決。

所以分地從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大周上層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手段,並且堅定不移的推行下去,便有了新政的成功。

陳韶搞清楚了這些之後,又反複推演兩次。就把胡大多叫來,向她解釋此事。

就見胡大多聽完之後露出些不解的神色,“軍長,你的沒錯。不過你這麼,是要我做什麼?”

陳韶此時有點確定,那些堅定支持土改的軍官們大概都和胡大多是相同的心思。既然上層確定土改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他們要做的隻是選擇支持或者不支持。

可這樣的判斷是不是完全符合事實。陳韶還是不敢確定。如果對方是馬永亮,陳韶就不會有絲毫懷疑了。馬永亮這樣的家夥選擇支持或者不支持,絕對是理性的。甚至是超越理性的純邏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