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民以食為天(2 / 2)

馬桂蘭雇了幾個當地的農民將這些玉米脫粒稱重,發現葫蘆籽產量大些,在每畝三百斤左右,而硬番麥產量在二百斤左右。雖然這種產量放在後世不值一提,但在畝產量隻有百斤不到的明代,這已經是驚世駭俗的產量了。

當地這些農民家中都或多或少種植過玉米,他們並不懂得種植方法,所以他們種出來的畝產量隻有一百多斤,當看到馬桂蘭這一畝多產量是他們的三倍後,紛紛被這麼高的產量嚇到了。

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民恭敬的問道:“老夫人,您這番麥是什麼種子?為何產量比我們自己種的高出一倍多?”

馬桂蘭抓起一把葫蘆籽說道:“你看,和你們種的一樣,都是葫蘆籽,產量高主要是提高田間護理與肥料的使用!如果你們想學我可以教你們!”

那些農民一聽還有這好事,趕緊跪地磕頭請馬桂蘭教他們秘法。

這種秘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密種與堆肥,不過明代因為種子與農藥的原因,不能達到後世那種間距隻有三厘米的超密種植,但間距五厘米還是沒問題的。

至於堆肥這個就比較複雜了,中國農民是使用堆肥的大拿,早在三國時期中國農民就已經發現糞便經過發酵比直接撒到地裏好用的多,到了宋代這種堆肥技術也比較常見,並不算什麼特別高深的農業技能。

但古代堆肥技術完全是上千年自行摸索出來的,雖然適合那些不識字的農民學習,但並不能發揮出有機肥的全部效力。至於馬桂蘭所掌握的就厲害了,她掌握的堆肥技巧經過科學驗證,不管材料的獲取、肥力的效能都遠超古代技術。

馬桂蘭雖然十分想將自己的農業技術傳播出去,但海甸島上現在根本沒有農業用地,大片的土地都被趙誌寬搞成了建築用地,同時白沙村的村民也已經不在種地,現在給趙誌寬打工可比種地賺的多。

馬桂蘭皺眉問道:“你們都是那來的農民,家中有土地嗎?”

為首那個農民說道:“老夫人,我們都是來自新世界農莊的流民,孔先生讓我們來幫老夫人收莊稼,我們才過來的!”

馬桂蘭一聽什麼時候出來個新世界農莊,島上並沒有聽說有什麼農莊的存在,經過詢問馬桂蘭才知道,這個新世界農莊是自己兒子搞的安置流民的東西。

聽到有兩萬多流民集中在一起,同時還有大片的荒地,馬桂蘭的心思活動了。她早就想建立一所農業學校,隻是自己老頭子趙誌寬與兒子的注意力都在工業上,自己訴求被忽視了,大概在他們眼中自己一個老太太,做好飯就是本分了。想到這馬桂蘭心中也有火氣,為什麼老娘非要聽你們男人的安排?既然兒子有這麼一個農莊,那也算自己的。

想到這馬桂蘭也起了在貢獻餘熱的心思,她說道:“既然你們要學就好,你們回去將孔先生請來,我有話跟他說!”

這些農民回去後,將馬桂蘭的話告訴了孔守貞,現在趙福祥走了,孔守貞成了掌管南洋公司運作的主要負責人,每天忙得基本上是腳打後腦勺。但孔守貞在忙也知道事情緩急,馬桂蘭可是趙福祥的親娘,雖然馬老太太不怎麼管事,但這尊大佛可得罪不起。

孔守貞第二天推掉所有公事,專門來到海甸島拜見老太太馬桂蘭。

孔守貞看到馬桂蘭出來,趕緊起身行禮道:“孔守貞見過老夫人!”

馬桂蘭微微一笑說道:“孔先生,你與我兒子是好朋友,如果不見外的話稱呼我為伯母就行!”

馬桂蘭是高級知識分子,談吐遠比那個混蛋兒子強,所以孔守貞對馬桂蘭印象極好,趕緊行禮道:“既然如此,侄兒孔守貞見過伯母!”

孔守貞的知書達理也讓馬桂蘭十分欣賞,她說道:“賢侄,聽說我兒子有一個農莊,是用來安置流民用的?”

孔守貞當然知道,這還是他著手安置的,所以趕緊回答道:“回伯母,正是如此,現在農莊已經安置流民兩萬五千六百餘人,因為趙老爺去找了官府幫忙,所以官府每月給運來兩千石的糧食,在加上流民每日做些短工,還是能保證溫飽的,所有流民都不忘趙老爺的恩典!”

孔守貞還以為馬桂蘭問流民的安置情況,所以將趙福祥猛誇了一頓,哪知道馬桂蘭根本不是問這事。

馬桂蘭笑道:“有兩萬多人,很好!賢侄,我以前學習的農學,想要找些人將平生所學傳授出去,能不能請賢侄幫忙,給我在農莊裏找一塊地,同時給我安排幾百流民,我要去試驗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