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每層都需要吃飽、喝足、蓋嚴,所謂吃飽是指雜草等人畜糞尿和調節碳氮比的尿素土雜肥及淤泥沙土要按所需求的量加足,以保證堆肥質量。
喝足就是各層肥料必須被水浸透,加足水是堆肥的關鍵。
蓋嚴就是成堆後用泥土密封,可起到保溫保水作用。如此一層一層地堆積,直至高達4-6尺為止。每層堆積極其的厚度,一般是1-2尺,上層宜薄,中、下層稍厚,每層加入的糞尿肥和水的用量,要上層多,下層少,方可順流而下,上下分布均勻。
堆寬和堆長,可視取材料的多少和操作方便而定,堆形做成饅頭形或其它形狀均可。堆好後及時用2寸厚的稀泥、細土、草簾子密封,有利保溫、保水、保肥。隨後並在四周開環形溝,以利排水。
這樣一個大糞堆足有兩千斤左右,雖然看著挺多,但從流民營中收集來的垃圾糞便還有數噸,馬桂蘭看肥料剩了不少,馬上指揮人開始又建了四個同樣的糞堆,這才將所有垃圾都用完了。
一般堆後3-5天,有機物開始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出熱量,堆內溫度緩慢上升,7-8天後堆內溫度顯著上升,可達60-70℃,高溫容易造成堆內水分缺乏,使微生物活動減弱,原料分解不完全。所以在堆製期間,要經常檢查堆內上、中、下各個部位的水份和溫度變化的情況。
後世檢查溫度都使用堆肥溫度計測試,但這時候哪有什麼堆肥溫度計,不過馬桂蘭學習那時候溫度計也不普及,所以她從老師處學得了一個土辦法,就是用一根長的鐵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鍾後,拔出用手摸一下。手感覺發溫約30℃,感覺發熱約40-50℃,感覺發燙約60℃以上。
檢查水份可觀察鐵棍插入部分表麵的幹濕狀況。若成濕潤狀態,表示水分適量;若呈幹燥狀態,表示水分過少,可在堆頂打洞加水。如果堆內水分、通氣適應,一般堆後頭幾天溫度逐漸上升,一個星期左可達到最高,維持高溫階段,不得少於3天,10天以後溫度緩慢下降。
這期間農業學校沒啥事情,馬桂蘭就將這二百農民分成四個班級,每天晚上開始給他們上掃盲課。通過白天的事情馬桂蘭發現,如果不教會這些農民認字,自己的農業學校基本上發展不起來,所以這期間馬桂蘭也變成了義務的掃盲員,晚上教這些農民識字。
這時候的海南氣溫很高,10天後肥料已經發酵的差不多了,堆肥腐熟的好壞,是鑒別堆肥質量的一個綜合指標。可以根據其顏色、氣味、秸稈硬度、堆肥浸出液、及腐質化係數來判斷。從顏色氣味看,腐熟堆肥的秸杆變成褐色或黑褐色,有黑色汁夜,具有氨臭味,用手握堆肥,溫時柔軟而有彈性,幹時很脆,易破碎,有機質失去彈性。
在啟封的這一天,馬桂蘭將所有學員都帶了出來,等這些老農民看到封土移開後,裏麵黑黝黝發亮的腐殖土後,一個個都感歎馬桂蘭太厲害了。
幾天前這些農民學員對馬桂蘭說的什麼科學堆肥還不以為然,他們以為馬桂蘭一個老太太,會什麼農家活?無非就是飯吃多了想要運動運動罷了。可是今天麵前的現實卻啪啪打臉,這種上好的農家肥他們可搞不出來。
有一些人還認為這一個肥堆成功隻是偶然,其他肥堆不一定能這麼成功,可是當其他肥堆的封土移開後,個個都與這個肥堆一樣,都是黑黝黝的腐殖土。
看到自己堆肥成功,馬桂蘭拿著大喇叭說道:“大家都看到了吧,隻要你們肯認真跟我學習,我會將所有種地的本事都教給你們,包括如何增產、如何嫁接等等!”
現在這些農民算是信了馬桂蘭,一個個跪在地上說道:“師父,請教我們種地的本事!”
種地雖然不是大本事,但確是這些農民安家立命的手段,現在有人肯將自己的獨門絕技交給他們,這些農民自然從心裏感謝馬桂蘭。
現在肥料有了,那邊試驗田也都整治好了,下一步就是將農家肥厚厚的墊在試驗田下充當底肥,然後在上麵墊上一層五厘米厚的沙土,這樣經過整治的鹽堿地就可以種莊稼了。(現實改良鹽堿地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堆肥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小說中大家看個樂子就行了,不要當真!)